
红梅盛开的红梅阁。

历经沧桑的红梅阁。
常州著名的红梅公园,位于天宁寺北侧,原为天宁寺林园旧址,后来逐步扩建而成。园内有红梅春晓、曲池风荷、孤山松雪等八景,可公园的名称却是由园内的著名古建筑红梅阁而得。每到冬末春初之际,红梅怒放,人们或游园或赏梅,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
红梅阁重建于光绪年间
据志书记载,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原为荐福寺的一部分,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是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经处,南宋末毁于战乱。元代重建道观,元贞元年改名玄妙观,并建飞霞楼登高远望。元末飞霞楼被毁,明代在旧楼原址重建红梅阁,历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如今的红梅阁,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五间开间,两间进深,高达17米。建在2米多高的土台上,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分上下两层,整个建筑古朴厚重,豪放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抬眼可见云鹤纹冲天石坊,坊额上刻有“天衢要道”四字,意思是这里是走向天庭的重要通道。背面书“青云直上”,并有明代崇祯年题款。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赵翼就如此赞美过红梅阁的春景:
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
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仙霞楼遇仙翁改名红梅阁
关于红梅阁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元朝末年,有个叫龚子彬的县吏,在玄妙观内,造重案犯的狱册,命婢女每天给他送饭。
一天,他有事外出,回到玄妙观时觉得肚子饥饿,却不见婢女送饭来,就怒气冲冲地赶回家,责怪妻子,并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婢女乱打一通。不料,误打了脑部,当场毙命。其实婢女是按时送饭的,那天因龚子彬外出,就把饭菜放在他的书桌上,怕饭菜凉了,就用桌子上的纸张盖上。而龚子彬并没有看见,误以为婢女没来。后来在案桌上发现了已经变霉的饭菜,才醒悟到是自己没有调查清楚,冤枉了婢女,屈死人命。
顿时,他联系到自己正在处理的这些积案,便长叹一声:“唉,这里积案如山,怎么知道没有冤枉的呐!”于是,他向上面请罪,按照自己误伤人命的罪名,应该杀头。因为他是投案自首,上面就给了他流放云南的处罚。
恰巧当时的常州刺史是云南人,托龚子彬带了封家书,当解差押着他启程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迎上来说:“你们到云南去,何不与我同往?”说着,给两人一根手杖,一条丝带叫他们系上,坐好后就腾空而起,飘然飞行。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呼,不多时刻,就来到了一座城里,城里红梅开放,煞是好看。问明地点,才知道是云南,这时正当中秋季节。
龚子彬就到刺史大人家里去送信,刺史的老父亲一看信上属上的日期是当天,大吃一惊。为了感谢他及时送家书,就请求当地的官府准假,叫他回常州送趟回信。于是,那个白发老者再次绑上丝带,一瞬间就回到了常州。龚子彬去见刺史,刺史以为他还没有出发?他呈上刺史父亲的亲笔回信,顿觉惊诧不已。龚子彬出示从云南带回的红梅,作为凭证,并把它移植在玄妙观内的飞霞楼前。数年后,龚子彬再次遇到这位飘然若仙的老人,愿意随仙翁一起去学道。
红梅阁的一位道士也有此意同去,一个徒弟问曰“师父何时归来?”道士指着门前的一根石柱说:“此柱开花,是吾归期也。”三年后,那根石柱果然开花,其形似梅花,又为白色,珍贵之处在于花形的多变。按科学的说法是石柱长期经历日晒雨淋后,而引起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变化罢了。不久红梅绽放,自此以后飞霞楼就改名叫做“红梅阁”了。
(本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