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西山区一批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室,在团结、马街、金碧和福海4个街道办事处亮相,室主人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免费为百姓服务。记者昨天获悉,“个人调解室”开设半年以来,调处各类民间矛盾近20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据介绍,西山区已开设4个“个人调解室”,成立半年来,共计调解矛盾纠纷近200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西山区司法局副局长奎世明说,“个人调解室”的名称以调解员的姓名来命名,如团结街道办事处的“李玉生人民调解工作室”、福海街道办事处“周宗宇个人调解室”等。这既是一个工作室品牌的树立,又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个人调解室”的调解员都是由当地具有丰富基层调解工作经验,群众信任,并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首席调解员担任。
在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一个叫周宗宇的“个人调解室”,在居民心目中这个地方是解决矛盾最好的地方,而且到这里“打官司”不花一分钱。3月10日下午,福海街道办事处“周宗宇个人调解室”里,周宗宇正忙着调解一起家庭财产分割纠纷。事情不复杂,新河小区一组居民李某十几年前和妻子离婚,因为当时孩子尚小,夫妻两人对婚后共同建盖的一幢小楼没有进行财产分割。如今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加之昆明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这幢小楼迟早要被拆迁,李某和前妻及儿子儿媳想赶在拆迁之前把小楼给分了。
周宗宇听后说:“你们家就两层楼,现在你们4人要平分这房产,我看也别分你几间我几间了,不如约定以后的拆迁款下来平分成4份,一人一份,这样最公平。”周宗宇的提议得到李某4人的一致赞成。写好调解协议书,4人在协议书上签字,很快一起分家纠纷握手言和。
“之前我们就想着要来‘周宗宇个人调解室里’办这事,周宗宇办事麻利,又稳妥。你说这事要去法院办,又费力又费钱,今天来这里不到两小时就办完,我们挺满意的。”李某高兴地说。“我们村的人都知道周宗宇,平时有个什么纠纷,咨询什么法律问题,大家都愿来找他。”李某前妻说。
周宗宇告诉记者,2006年他到福海办事处司法所任所长,从此他便担当起所里的调解工作,经他手调解的纠纷成功率很高。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挂牌半年来,周宗宇和另外两个调解员调解了大大小小50多起纠纷。周宗宇调解过的纠纷中,最大的一起是帮数百农民工追讨1200万元工资。周宗宇说,他调解的成功率接近100%,在福海办事处很多居民都称他为“调解明星”。
奎世明介绍,“个人调解室”的成立,是为了方便群众调解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民事纠纷,如婚姻、赡养、抚养、扶养、相邻关系、民间借贷和物业等民间纠纷。个人调解工作室能及时把各种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家,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他说:“过去,干部总为处理纠纷、上访所累。现在,个人调解工作室成了我们化解各种矛盾的第一帮手。”
昆明市司法局基层处副处长施勇说,个人调解工作室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是昆明市大调解机制的延伸和升华。目前只有西山区试点设立了个人调解室,如果效果很好,这项工作会在全市推开。(记者 雷晴)
快评
人们需要法律“专家门诊”
凯 荣
“个人调解工作室”的成功运作,体现了高效、便捷、免费的最大优点,如同专家坐诊,排难解纷,一笑泯恩仇。
“个人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都是由当地具有丰富基层调解工作经验,群众信任,并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首席调解员担任。“个人调解工作室”好比一对一的法律“专家门诊”,人们有了矛盾和纠纷,在这里可以得到一对一的、专业的、免费的法律服务。这种专业的法律服务,能够及时把各种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可谓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试想,人们患病了,谁不想找一家好的医院,谁不想找一个好的医生,更希望看到专家门诊。“个人调解工作室”就好比开在社区里的法律“专家门诊”,它不仅探索了人民调解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之路,而且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功力和个人魅力。这种法律服务开设在人们家门口,解决矛盾和纠纷“小事不出家,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个人调解工作室”看似虽小,但它已经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化解纠纷的窗口,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了大作用,人们需要这样的法律“专家门诊”。(完) (本文来源:昆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