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中印两国现在双边相处的情况,是冷战以后比较正常、比较良好的选择。但两国文化的交往落后于经贸的交往,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和相互认同还远远落后与两国关系发展的需要,许多对对方的了解和认识还跟不上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中印两国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问题,以及上世纪60年代延续到现在仍然存在的一些现状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它的产生,不光是当时国家的基本利益的选择,更是二战以后,冷战国际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印问题产生以及以后的发展,必须结合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如果要讨论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巴基斯坦的政策和对印度的政策,很显然必须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同美国的关系和苏联的关系,也同样要考察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当然要看印度当时同美国的关系和苏联的关系。
第二,中印两国的边界问题。在我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利益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来看,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其他问题。而中印历史上形成的那些问题,我们可以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而更多的关注应该集中到当今中印关系发展上来和中印如何面对双边的关注,如何面对地区的发展和在全球当中的作用。这并不是要自欺欺人,明明那个问题在那里,我装着看不到它,不是这样。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中美建交的时候,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当中,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中印关系发展当中的任何问题。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局限于冷战以后台美关系的现状的话,中美关系到现在可能仍然处于非常坏的状况。而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当时把台湾问题压缩约束在某一个环境当中,以发展中美正常关系为主导,才获得了今天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忽视它,而是希望看到两国关系当中更重要的部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来说,这太重要了。
第二个例子要引用邓小平的一个智慧。邓小平在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几百年的落后、30年的内部政治纷争时,他并没有花无穷的资源来争论历史上谁对谁错,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上来,这赢得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中印关系也是如此,首先争取发展的机会,在发展过程当中解决我们相处的问题。
希望中印之间更多关注积极的事情,这并不是要忽略那些消极的、丑陋的东西,目前如果双方能够更加欣赏对方的优势,可能有些困难的、痛苦的事情的解决会容易一些,更多的战略的、长远的关系可以得以发展。★
(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
(《环球时报》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14版:国际论坛)
(本文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