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泛珠东盟·新南行记”的粤桂滇黔四省记者,终于进行了第一次联合采访行动。行动内容——听专家“上课”。
“授课老师”: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区域经济专家丁力。“授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合作空间在哪里?泛珠三角区如何融入其中,从中受益?
丁力是与媒体有着长期良好合作的专家,擅长用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学术思想。一个半小时下来,把10多个记者听得心服口服,还意犹未尽。印象很深的是这个——“我们的改革开放长期以来是偏单向的,人家走进来比我们走出去多。走出去是费力的事情,首先是语言,还有文化,都会成为制约。所以现在很多人关注‘富二代’的素养提升问题,应该让他们比父辈更具有走出去的能力。”
“即使是已经走出去的大量华人华侨,真正融入当地实体经济去的也很少。大多开餐馆,好的开酒店,制造业大多不具备主动走出去的能力。广东产品遍布全世界,但很多都依靠的是港台和国外的品牌商,依靠人家已经拥有的品牌影响和国际市场销售能力。”
——似乎大家都在谈“走出去”的问题,连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都是。不同之处在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谈的还是如何勇敢走出去;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重大改革发轫之城的广州,它的要害已经不在于是否走出去,而在于走出去的姿态。
这让我联想到前几日在东莞的采访。我们走访了多家企业,然而即使是贵州籍老板,即使因为故乡情结大量雇用贵州籍员工,他们还是异口同声地说,不喜欢用贵州工人。原因之一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只能做低端工种;二是素质差,不好管理,经常打架生事。贵州打工仔们也算走出去了吧,但问题是,冲破地理方位上的局限的同时,如何突破个人素质上的局限。
我们的“新南行记”,也在走出去。特别希望我们远行的姿态更自信骄傲一点,扎实稳健一点——听了丁力老师的课,结合本身实际,深有体会并特此表态。
(本文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