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告公关 » 正文

从“植入广告”谈“品牌透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25 14:43:01    来源:马文胜    浏览次数:152    评论:0

因为这是品牌运作的必然规律,也是品牌运作的成功典范,我们不但不眼红,而且要为本山先生不仅能艺术文化,而且能经济搞活叫好。我们完全可以叫他艺术家、企业家赵本山,但是本山先生原本文艺出家,搞产业浅处也算可以,但玩到深处,在品牌的利害中,却露出了非行家的败笔,不免也被别人“忽悠”,被别人给“叼”了进去,那个别人是央视?还是搜狐?大家还可以另作他想。

    另外一个就是“国窖1573”,想借春晚平台推一下自己,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不知道是国窖的市场部,还是哪位高参的主意,怎么能借这样题材的小品推广国窖的形象呢?国窖1573曾被定为国宴用酒,国宴用酒肯定和“尊贵、高雅、国礼”联系在一起,怎么能定位为乡村妇女手中的普通礼品(先不管能不能买起,能买起说明这酒是普通酒),让我看国窖1573以后只能是乡村送礼用了,这是对以前建立起来的国酒形象的干扰和破坏。这样的广告诉求是什么?它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和信息是什么?它的目标消费群又是谁呢?产品的市场档次又如何细分呢?一连串的问题让人无从回答,这说明了该广告创意定位的严重混乱。所以我们说这种广告行为不是对国窖品牌的强化,而是损害。

    “植入广告”往往出现在电影、电视、演出等文学艺术作品里面。如冯小刚的贺岁片等多用此手段,有成功也有失败。合理的、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应用是无可厚非的,过多的、生硬的牵强附会,则会造成品牌的严重透支,甚至毁坏了品牌,这是很危险的。清醒一下吧,我们的商家助推人们!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4368F2600231234CE231A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