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逛上海世博会,在去之前更换一个集成“手机支付”功能的SIM卡,就可以在园区内刷手机消费,而无需带钱包;同样的,你现在前去
手机支付已经切实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尽管目前还不是绝大多数人都在体验这一业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3G网络建设带来的高带宽,基于3G互联网的各种应用都会逐渐普及到人们生活中,手机支付则是3G应用重要亮点之一。成为手机支付用户后,明天出门你或许真的不需要再带钱包。
中华人民共和国手机支付发展10年
通过手机短信接入方式支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手机支付,这种方式从2001年运营商就开始推广,很多手机用户都体验过。比如,我们在网上购物一款电脑杀毒软件,其中就有手机支付方式,输入手机号码后确认付款后,手机会收到一个短信密码验证,输入后就完成交易。目前这种支付方式还是使用最为广泛。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是小额支付,大金额的支付运营商并不支持,而且功能也比较简单。
第二种手机支付方式是手机WAP网站,购物后通过手机来支付。很多WAP上的商家通过自己的支付方式与手机用户完成交易。但是这种方式发展也比较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是当时2G通信网络比较慢,用户会失去耐心。
第三阶段则是最近一两年发展起来的远程支付和近端交易。远程支付的典型应用则是通过手机里面的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转账或付款。近端交易的典型应用则是刷卡手机,各大运营商都在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移动支付业务始于2001年,但是发展过程一直不温不火。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有放量增长的趋势,使得移动支付业务的地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产业链其他环节也越来越积极地寻求合作机会。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移动支付进入地域快速扩张的阶段。2005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人,同比增长134%,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诺盛电信咨询估计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39亿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移动支付仍面临考验
尽管运营商和银行对手机支付带来的
运营商一贯的强势在手机支付上也体现出来,中移动采用更换SIM卡这种方式发展手机支付。这种方式对手机用户来说体验手机支付成本很低,但是另一方面则有另外一个问题,近端刷卡中移动采用的是2.4GHz的RFID-SIM并不为金融监管所认可,认为这种技术存在交易安全风险;另外,不让用户花费过多成本,则意味要对POS机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这对银行来说是很大的投入成本。
与中移动的方式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联通发展手机支付则采取把手机支付技术集成在手机中,采用的是国际金融系统普遍认可的13.56MHz的SIMPASS标准。但是换机对很多手机用户来说是一大笔投入,在终端用户推广上肯定积极性不高。即使这种方式仍然需要对接触终端进行改造,使得能识别这一信号。
另外,运营商都没有金融牌照,在推广手机支付时都要和银行合作。
著名邮电专家吕廷杰早前也表示,在发展移动支付方面,日本的运营商做得最好,日本运营商从银行牌照到手机终端到使用环境都是运营商一家打造的,构建一个封闭的让用户非常安心的使用环境,也使得在手机支付方面日本手机用户最接受这一方式。但是目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运营商仍然无法做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