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投资上该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想赚多少,而是能亏多少。我有个股票玩得不错的朋友,他爸爸是1992年就开始炒股的老股民,太太是个经济盲,对一切经济术语几乎都不懂。他们全家都炒股,几乎每年底盘点,都是他太太收益率最高,我朋友排中间,他爸爸排名最后。
最后他们找到原因,因为爸爸拿的是几十万元养老钱在炒股,一个下跌就浑身紧张,别人看到的是一个10%的跌停板,而他爸爸看到的却是1年的养老钱没了,晚上难受得睡不着觉,所以总是追涨杀跌,没有一个股票的持有期超过3个月,一年下来做了比本金高20倍的交易量。所以他老爸输在心态上。
我那朋友股票选得很好,而且都是质地优良的品种,但由于他信息太多,一个股票还没捂热,就找到个更好的新品种,只要老股票涨了10%,就很高兴地换成新品种,结果新品种不小心亏掉5%,回头看老品种,已经又涨了40%。一年下来,赚30%就不错了。那个朋友赢在信息上,也输在信息太多上。
他的太太知道自己不懂,也相信老公选的一定是好股票,所以每年头就买只老公推荐的股票,平时既不交易也不太看行情,套牢时就不理不睬,半年后往往发现涨30%。然后就再问老公有没有更好的品种,有就换一个再捂半年。原因很简单,她拿的是10万元零花钱在炒股,所以被套得久点也无所谓,就算亏光了也不影响生活。太太的心理素质不见得厉害,但因为这些钱亏得起,也等得起,心态自然不会差。
所以一定拿等得起的钱去炒股。假如1年内要给孩子买婚房,或为他出国留学付学费,这笔钱就不能炒股或买房。投资再优良的品种都有可能暂时被套,关键是你能否熬到盈利之时。最惨的情况,就是在一个品种解套或上涨前,就不得不离场。
所以对高风险、高收益品种的投资,一定要拿等得起也亏得起的资金去做。
2003年基金行业刚起步不久,在深圳参加了一次全国证券业协会的培训。当港台基金业讲师说起因当地监管要求,投资者在基金投资前,必须做风险承受力测试时,台下多数人觉得港台市场确实成熟,内地市场离这一天还很远。转眼2008年起,大量的内地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实行相关测试。
这其实是个相当重要的投资步骤,很多投资人会觉得烦,但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在开药前不给病人量体温,不望闻问切,一定开不出好药。
很多人上来就会让我给设计个投资方案,我总是想不出来,因为选投资品很像是点菜,即使是两个性别、年龄、资产、学历都一样的人,也会由于口味不同,喜欢完全不一样的菜。风险承受力就是其中这人人不同的口味,两个看着一模一样的人,可能一个好赌,另一个不好赌。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很多金融机构提供这样的测试,通过7~10道题,测出风险偏好。投资者一般可分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等不同类型,而不同的基金品种也根据投资标的和策略分成各类等级,适合不同投资者。有的机构,比如香港的摩根理财,就每季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提供适合他们的最新的投资组合建议,包括不同种类基金的投资比重。
投资有点像驾车,一般车龄2~3年的司机胆子最大,开车最野。而驾龄10年以上的老司机,往往因为见多了危险,反而会很稳重小心。从各国情况看,发达国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往往较低,有很多人会选择固定收益类投资品(如债券);但新兴市场国家投资者风险偏好就大很多,多数人觉得投资就是买股票或基金,买债券不是一种投资;日本处于中间,1990年前,日本没人愿买债券,等泡沫经济破灭,失落的十年到来时,很多日本人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能承受激进的投资,债券市场才逐渐有更多的人投资。
小男孩打架时如果有一方被打哭了,另一方常常会骄傲不屑地说:玩不起就别玩!
很多成人其实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玩得起,什么玩不起。那不如去做个风险承受力测试,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如想的那样潇洒地笑对风险。
(作者为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端个人业务总监)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