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目前显然尚未到达经济刺激政策需要退出的时候,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退出战略的种种讨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日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经济刺激政策总体上目前不宜轻言退出,但应该积极地共同研究退出战略问题。两天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美洲开发银行年会时又谈到了经济刺激政策退出需要满足的相关前提。
从近期财政、金融高官屡屡谈及退出问题可以看出当局对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所持有的审慎态度。“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般来说,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一个由质到量的过程,出手应尽量有力和迅速,而退出则是一个由量到质的“渐退”过程,需要放慢节奏、掌握力度、耐心观察、有序进行。如果退出得过早过急,则容易葬送复苏前景,并使经济坠入二次衰退的深渊。
百年以来,世界经济史上出现过多次因经济刺激政策退出过早而导致复苏夭折的案例,其中被载入教科书的当属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学家认为,在罗斯福新政取得初步繁荣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过早地把扩张的经济政策改为中性、过早退出货币政策是令美国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
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之前,仔细考量经济中是否已经出现了退出所需要的条件和前提。就像周小川所言,要能确信经济复苏,确定经济不会出现W形的复苏,即经历当前的反弹后经济增长再度放缓。
换言之,经济是否有足够的内生动力以保证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复苏”,这是政府制定退出决策所需要考量的核心内容。
目前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正在保持和强化着持续向好的趋势,无论是GDP还是进出口,单看数据都已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佳表现。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更多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四万亿投资拉动所带来的。与政府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对于经济的贡献到底有多少?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究竟有多强?如果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民间投资是否可以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这一切都需要市场显露出“确切的迹象”,也需要时间观察。
此外,当前全球经济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进退选择还需要考量其他经济体的表现。目前来看,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萎靡,欧洲经济更是麻烦不断,主权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传递至葡萄牙,并正向他国家蔓延。作为全球外贸增长的引擎,发达国家的消费如果继续其糟糕的表现,必然影响到我国出口的进一步恢复。
商务部官员日前披露,三月份我国有可能出现几年未见的月度贸易逆差。造成逆差的原因不外乎出口的急剧减少或是进口的大幅增加,这暴露出我国沿海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订单和生产经营不稳定的现状。
目前企业生产价格指数(PPI)仍在迅速攀升,这会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生产和出口两端不利因素挤压加剧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经营利润,并最终会影响到政策退出后民间投资是否能很好地添补政府投资的效果,从这一角度上看,对当前刺激经济政策的退出,的确应该慎之又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