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父母过度保护
“社会适应不良”
我做得很好
可我就是放不下
南国心理援助热线:
我是一位海口人,我不太会说话,是比较内向的一个人。我从小到大没碰到什么挫折,很多事都是父母帮着做了。一让我自己去处理事情,做之前我很紧张,可做的时候就好一些,事完之后老是在想:没有做错什么吧,没忘了什么吧?其实我做得很好,可我就是老放不下。
我工作的时候,从一开始我就很小心地去做,做完老是在想有没有做错呢?我对自己很没信心。我不想去想,可就是不行,还是不断地想。这样总是让我很郁闷,很不开心。后来,我就待在家里没有去工作。父母也没说什么,叫我放宽心,在家休息调整一下再说。
父母虽然没说什么怪我的话,可我心里总觉得很对不起他们。我很想改变现状,让他们不再为我担心,可我就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好。我真诚地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
谢谢!
忧郁
王志康表示,这位读者“忧郁”在进入社会后,产生了角色紧张的心理状况,自信心不足,郁闷,退缩,这是比较典型的“社会适应不良”。而他出现这种情况,与其依赖型的人格特点有关。
社会适应不良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它的表现形式很多。社会、家庭因素是形成社会适应不良的诱因,而个人特定的个性特征是其发生的基础。就“忧郁”来说,“比较内向”是他社会适应不良的发生基础,而“从小到大没碰到什么挫折,很多事都是父母帮着做了”,则是他形成社会适应不良的诱因。
“缺乏独立性、遇事依赖退缩,是人格发育不成熟的表现。通常,依赖型人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往往与其童年期父母的过分保护、为孩子包办一切有关。”王志康分析说,在这些父母看来,这样的呵护,才是最安全、最周到的。殊不知,这种关系,并不能增强个体的自立、自信与自尊。依赖型人格,恰恰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依赖型儿童与父母分开时,会大声哭闹,表现出高度的焦虑和不安。而依赖型的青年,在离开父母保护的羽翼时,往往不知所措,很难顺利进入社会角色。一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出现胆怯、自我评价降低、退缩的倾向。所以,做父母的要认识到,你们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是孩子人格发育及身心成长发展的一大障碍。
依赖型人格,会使人丧失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阻碍其自我的深入探索,使之性格脆弱,个性压抑,适应性差。而一个人的言行,如果不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出恰当的、合乎其社会角色的反映,则必然会在工作实践、社会交往中引出不少麻烦。
王志康说,至于“忧郁”的顾虑心理,除了上述因素外,很可能还与其个体的性格、气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内向、孤僻、现实逃避型性格的人、抑郁质气质的人,较易产生过重的顾虑心理。
原因:社会适应不良源于依赖型人格
调适:勇于大胆表现并适时鼓励自我
“忧郁”要矫治自身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改变依赖行为,王志康建议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适:
其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重新认知,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学习强化与人沟通、处理事情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工作能力,从而使自己与环境重新达到相适应的状态。
其二,克服有关自我无法胜任与发展的错误观念,同时进行自信心训练,每天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并学习大胆地表现自我;拟定符合个人实际的独立生活计划,譬如每周独立做一件事情(如旅行、做义工等),适时给自己鼓励,还可以尝试做一些带点冒险性的事,通过这些自我体验,逐渐增强自信心和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
其三,在充分了解自己、肯定自己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确立一个与自己的具体情况相符合的工作和生活目标,充分发挥自我优势,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让自己品尝到成就感,克服自卑、怯懦的不良情绪。
其四,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时,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除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还可以学会自嘲,以此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知道适时松动调整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沮丧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使自己的心灵更加富有弹性。(文/本报记者黄运敬)
南国心理援助热线
对话心灵
E-mail:ngdsjkb@163.com
南国都市报
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
本期点评嘉宾:王志康,女,52岁。国家一级(高级)心理咨询师,海南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多家媒体心理栏目或版块特约撰稿、点评人。 (本文来源:南国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