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据新疆都市报3月19日消息,乌鲁木齐将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消灭全市棚户区。2010年将投资35亿元,对2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进行改造,1万户棚户区居民将搬进“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畅通”和“安全”的新居。这些年来,各种改造拆迁不计其数,本为改造城市面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却总能听到百姓的抱怨,因为许多民生工程没有真正顾及百姓的需求。笔者关注乌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因为它真实地传递出了对百姓的关怀。
棚户区是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建筑密度大,人均居住面积小,房屋质量差,是环境差、市政设施不配套的集中成片居住区域。在乌鲁木齐的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和水磨沟区都有着面积大小不等的棚户区。这里的居民大多为城市中的老弱病残,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收入低,温饱难求。他们渴望改变生活质量,却力不从心。棚户区像一块脏乎乎的膏药赫然贴在日益繁华的都市脸上,仿佛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不应当被社会遗忘的群体。
作为应对风险能力最低的困难群体,棚户区居民渴望政府的关怀是最贴心、最实际的。笔者看到,乌市建委在棚户区拆迁中,给予低保人群和残疾人每户1万元以内不等的补助。拆迁户在过渡期间可住政府提供的周转房,也可由政府发放搬迁补助,自行过渡。安置住房从50平方米到90平方米,搬迁新居时按“拆一补一”的原则,多出的面积按远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暂无力购买差额面积的住户可以先以低价租住,经济能力许可时仍以原价买回。
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就显示了这次棚户区改造的亲民和务实,而拆迁补助、过渡和差额面积的价格等一系列政策更能体现政府对困难群众承受能力的充分体量。据了解,具体改造方案还将广泛征求拟改造区内居民意见。
相信这些务实的措施,会确保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会让人们住得起改造后的新居,会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和尊严。一位西方政治家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程度,不能光看富人区的豪华别墅,而应看广大低收入者的生存状态。前者代表的只是少数人,后者反映的却是社会的基本面。为此,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提醒大家认清国情: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经济状态和发展情况,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在偏远的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失学,许多百姓为温饱而挣扎。
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身处第三世界的阵营,这就意味着吃饭、住房、看病这些关乎生存的基本民生问题仍然是关乎百姓幸福和尊严的最大问题。既然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就应当最大程度地让百姓满意。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在花钱办事前充分了解百姓的承受能力,多听听百姓的心声,这样的方案就不会华而不实,劳民伤财,让百姓骂娘。希望首府棚户区改造工程能成为民生工程中的典范之作。
(本文来源:新疆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