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经济 » 正文

呼之欲出的“森林之城”重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25 17:55:27    浏览次数:317    评论:0
导读

  ——“五个重庆”建设系列报道之三·森林重庆  某知名网站于去年对重庆地图进行了更新

  ——“五个重庆”建设系列报道之三·森林重庆

  某知名网站于去年对重庆地图进行了更新,清晰度明显提高。有环保专家通过对比发现,原来地图上的高九路黄色荒地已变成了一大片绿地,渝中区新“冒出”了七个小湖……并由此发出感叹:“全国最绿的地区之一是西南,西南最绿的大城市又是重庆。”

  这一巨大变化的背后,是重庆决策者的绿色新政——“森林重庆”的谋变。

  曾被冠以“水泥森林”的重庆自2008年8月启动“森林重庆”建设以来,全市投入178亿元,是前10年总和的2.7倍;种树798万亩,比前10年总和还多出1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

  一座森林之城,在长江上游呼之欲出。

  种树成公园 出门就见绿

  位于江北区的鸿恩寺公园,是重庆市主城最大的人工林。公园于2009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达1100余亩,以桂花和感恩文化为主题,种植桂花近1万株,品种近70个。它的建成,让重庆人有了更多的“空气维生素”。

  58岁的张新明就住在鸿恩寺公园旁的小区,4年前买的房。鸿恩寺公园正式开园后,他每天都会带着3岁的小孙子到公园玩。“公园的修建不但为城市增添一抹绿色,更多的是让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居住在森林重庆、森林江北的好。”他告诉记者说,现在就盼着公园内的鸿恩阁快些建好,好带着孙子到上面去看看主城六区的美景。

  谁会想到,鸿恩寺公园所在地以前是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2000多亩土地上有3.8万人,再加150家乡镇企业,人口密度大,工业污染严重。结合“森林重庆”建设,江北区对这里动起了“大手术”,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占地千亩以上的桂花森林公园,另外一千亩土地用来修建拆迁户的安置房。

  鸿恩寺公园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荣素告诉记者,2007年初启动鸿恩寺片区征地拆迁,仅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3.8万人的搬迁。2008年3月,公园建设正式破土动工,2009年5月1日建成开园。历时4年,将昔日的“城中村”成功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森林公园,为建设“森林重庆”“森林江北”成功打响了第一枪。

  “目前城市公园附近的开发用地价值也得到了提升,政府也从中收回了公园建设的费用,同时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王荣素说。

  从去年4月起,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选择部分地区监测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监测之初,鸿恩寺公园的负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约300个,随着种下的树木越来越多,目前已稳定上升到800个左右,“森林重庆”建设的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

  江北区财政局副局长丁莉蓉介绍说,从2008年以来,他们配合相关部门,积极组织收入,保证重点项目支出,投资约10亿元用于鸿恩寺森林公园建设。

  “按照‘分级投入、整合资金、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2008年—2017年重庆市计划投入480亿元。”重庆市财政局副局长商奎介绍说,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43亿元,社会投入237亿元,重点推进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圃基地五大工程,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

  “建设‘森林重庆’以来,我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整合相关资金投入森林工程建设。在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市级财政每年预算新增安排3亿元,10年将投入30亿元用于森林工程建设。以我们的财力来说,每年安排3个亿不容易,投入还是很大的。”重庆市财政局农业处处长彭涌说,市财政局还积极整合相关资金,搭建森林工程资金融资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投入。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抛开枯燥的数字,彭涌给记者描绘了一幅图:森林城市要让老百姓在家附近的森林呼吸新鲜空气;上百条公路林道纵横交错,在其间开车就像走在森林间一样;在城区,市民出门没多远就有休闲公园;在郊区,能轻易到达湿地公园、农家乐……

  “森林重庆”助农民增收

  重庆要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就必须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几万平方公里的林木经济,恰恰给重庆带来了发展森林产业的契机。

  直辖十多年来,重庆市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绿地行动”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累计造林2400万亩,义务植树6.5亿株。到2007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40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林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在此基础上,重庆以“森林工程”为载体,掀起了建设“森林重庆”的热潮。

  “在森林工程规划中,我们既注重了城市林业建设,又突出了农村林业建设;既强调了生态建设,又规划了产业发展。这不仅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而且对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产生重要影响。”彭涌如是说。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存在一定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重庆选择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生态富民“森林工程”:一方面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林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在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村民曹选桂在细细的春雨中栽种地方特产素心腊梅。她家里有五六亩地种上了腊梅、蓝天竹等树种,每月收入三四千元。自从土地流转后,她不仅可以每年获得固定的收入,政府还给她买了医疗、养老保险。如今,住在政府修建的小楼内,水、电、煤气齐全,屋子宽敞明亮,又有社会保险保障,没有后顾之忧。“白天劳动,晚上到花卉园区里溜达溜达,过的是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曹选桂说,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心里当然乐开了花。以“花卉富民、生态靓村、旅游活村”理念,素心村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势产业,花卉从业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种植“素心腊梅”3000多亩,形成了“十里腊梅观光走廊”。素心村原名斜石村,也因着这上千亩的素心腊梅而改了名。

  “‘森林重庆’的建设,给了素心村发挥优势的机会。”北碚区财政局农财科科长王忠荣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以素心村为中心的示范区内将栽种上万亩腊梅,北碚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腊梅种植基地。区里计划在5年内投入2亿元,栽种10万亩素心腊梅,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腊梅种植基地。“这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他说,目前农民种植的素心腊梅,每亩收入近6000元。

  在“森林重庆”建设中,重庆结合栽树,新建了250万亩速丰林及特色经济林基地,初步形成了森林旅游、木竹加工、苗木花卉、木本粮油、森林食品、木本药材六大优势产业。同时,还发展了林下养鸡、养羊、养牛,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

  “我们通过优化林业支出结构,采取补助、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林业的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彭涌表示。

  据测算,重庆的工程投资有近1/4转化为群众的劳务收入。2009年,重庆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林业的收入超过400元。

  清爽宜人的风景线

  笔直的杨树、洁白的玉兰、害羞的紫薇……当车子行驶在机场高速路间,绿色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惬意、舒服。

  到过重庆的人,第一眼看到的或许就是机场高速路。而据了解,以往这条路可没这么美,不仅绿色背景单薄,树木还有“斑秃”的情况。现在这条路上的满眼绿意,得益于“通道森林工程”的实施。作为“森林重庆”建设五大工程之一的“通道森林工程”,主要是在高速公路,铁路和国道,省道,县、乡村道两侧建设林带或行道树,工程总面积将达60万亩。

  受资金、车流量大等因素制约,过去机场高速路绿化一般都是修修补补,很少动“真格”。2009年,渝北区财政拿出1.5亿元资金,让这条路彻底改头换面。最先改造的就是机场高速路农业园区段:沿途并排栽种7排白杨树,为机场高速路镶上了“绿边”,红叶李、紫薇、银杏等植物点缀其间,形成了完整的景观序列,整个绿化带足有50米厚,迎宾效果顿时增色不少。

  在渝北区规划的蓝图里,还制定了很多形象化的目标:城市鸟语花香,建成四季鸟语花香的生态城市,宜居水平位列重庆乃至西部地区前茅;农村绿水青山,让群山披红戴绿,让江河水清岸绿,全面提升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含金量”;通道绿树成荫,全面完成区域内铁路、高速路、国省道和区镇村公路两侧绿化,建成特色鲜明、景致各异、清爽宜人的风景线;生态质量全市领先,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地率大幅提升,到2012年,渝北区将投资约30亿元,完成163个城市森林工程的新建和改建。

  “在新一轮扩城‘运动’中,50%的面积将作为绿地,重庆将由‘大火炉’变成‘大氧吧’,城市更美丽、更有活力。”重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规划,森林工程由五大工程构成。不久的将来,在所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及包括长江在内的10条河流两侧,人们将看到50—300米宽的绿色林带,真正形成绿色交通干道。

  据介绍,2008年8月森林重庆启动以来,重庆市累计完成营造林798万亩,植树9.1亿多株,森林覆盖率达35%。全市苗圃基地已达到18.6万亩,形成了年产4.5亿株种苗生产能力。林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林业产值超过200亿。森林重庆建设推动了生态、经济、社会“三赢”。

  按照规划,2012年重庆将基本建成森林城市;2018年,经过“十年树木”,森林城市将呈现更高规格。那时,大家看到的将是一个清新的重庆——“半城山水半城树,满目青翠满目花”。

 
关键词: 森林 鸿恩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461FDAB399904449F83A8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