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消息 3月27日,中-欧全球气候变化学术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旸表示,国际贸易中的污染进行划分,计入碳排量。
以下为文字实录:
我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第一,如何看待低碳经济未来得发展前景。第二,是否应该把包含在国际贸易中的污染含量进行准确的划分。第三,是否可以用人均碳预算的方法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如果从全球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全球的消费模式没有发生改变,最终生产模式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个问题就会落在谁来生产,从过去本国生产变成世界哪个国家生产,最后污染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了转移。再来看实现低碳经济的第二个途径够是清洁技术或者是依靠技术进步治理碳排放。从目前来看绿色技术还仅仅是停留在一个概念的讨论上,远远没有达到工业革命对技术产生的深刻影响。从两个主要的渠道都没有发现它的解决的根本途径。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应该把国际贸易中的污染进行划分。国际分工产品和污染是有分离的,最终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进口消费污染品,污染品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进行生产,但是排放的碳被记录在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国际贸易中包含的碳排放进行划分。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用人均碳预算的方法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减排的方法。通过人均碳预算的方法可以划分各省的准确的排放份额,最终碳配额在各个省区有了一个准确的划分,碳有了供给和需求,自然碳本身的价格也有了。这也是一个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途径。
当然,我们知道高碳经济或企业生产的产品之所以有市场,还是人们对商品有需求,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消费模式入手。这和各国政府倡导的扩大需求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