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正文

多彩贵州风吹向世界 转变发展方式迈向旅游强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31 12:56: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数:111    评论:0
导读

  贵州山川秀美,气候宜人,这里资源丰富、文化独特。坐拥绿水青山,但贵州旅游业一度发展滞后。  近年来,旅游产业

  贵州山川秀美,气候宜人,这里资源丰富、文化独特。坐拥绿水青山,但贵州旅游业一度发展滞后。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贵州发展速度最快、带动面最广、后劲最足的新兴产业,形成了以绿色(山水生态)、彩色(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和红色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去年,贵州省旅游实现总收入805.23亿元,同比增长23.29%,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27.64%。

  今年以来,贵州抢抓发展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贵州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吹向世界的“多彩贵州风”

  眼花缭乱的民族服饰,绕梁不绝的天籁之音,如梦如幻的灯光布景,情纯朴、酒醇香、歌动人、舞翩跹,让人深深地沉醉在绿水青山之间……

  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多彩贵州风》中的一个篇章。作为贵州省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多彩贵州风》浓缩了贵州的青山绿水和风土人情,集原始古朴与唯美时尚于一体,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绚丽贵州,一个真山真水的秀美贵州。

  多彩贵州“风”吹旺了贵州旅游业。自2005年10月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演出以来,先后在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多彩贵州风》还面向旅游市场常年演出,建立旅游与文化互为载体的合作机制,在旅游促销中体现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中融入旅游推介。目前,拥有3个不同版本的《多彩贵州风》已演出1500多场,观众数百万人次。2005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只有251.14亿元,去年突破800亿元,4年增长了320.63%。

  今年,贵州将以上海世博会等为契机,不断加快旅游业发展。据悉,世博会贵州馆将侗族鼓楼和风雨桥、苗寨和苗族银饰、山水瀑布等元素聚于一身,将贵州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世博会开园期间,贵州将以巡游、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等形式,在世博园内向世人展示“原生态”贵州的魅力。此外,贵州还举办了“贵州西江·世博论坛”,广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实地感受贵州的锦绣山水和原生态民族文化,在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把脉。

  秀美山水留住游客脚步

  贵州92.5%的面积为大山和丘陵,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境内山清水碧、沟壑纵横、江河密布,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展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除了名扬四海的黄果树大瀑布、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外,贵州还拥有梵净山、马岭河大峡谷、龙宫、织金洞、百里杜鹃、青岩古镇、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一大批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目前,贵州已经开展经营或者已经进行规划的旅游景区(点)达477个,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7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地质公园7个,形成了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六个特色旅游区和十大精品旅游线路。

  然而,贵州旅游产品大多仍以观光型产品占主导,大部分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因此,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贵州旅游产品由相对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休闲度假型产品延伸,让“走马观花”变成“穿苗衣、饮米酒、听侗族大歌、住吊脚楼”等深度体验游,成为贵州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贵州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而贵州旅游的起始就是以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作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的发展原则,构建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才能促使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

  打造精品,按照绿色城镇化要求,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依托遵义、都匀、凯里等重点旅游城市和荔波、黄果树、梵净山等核心景区,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每年推出一到两个旅游品牌。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据了解,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目前已超过1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余户。去年,贵州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37亿元。今年,贵州省以“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世博旅游年”为主线,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不断完善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功能。

  在拓展旅游业态方面,贵州结合山地特点,巩固发展攀岩、登山、自行车、漂流、高尔夫等旅游项目,创新发展生态体验游、康体游、温泉游、避暑游、露营游等旅游业态,期待以功能齐全的旅游产业留住游客的脚步。

  文化魅力吸引八方游客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服饰、饮食、婚俗、节庆文化等异彩纷呈。

  据悉,贵州各地一年中的民族传统节庆达1000多个,是我国民族地区民间节庆活动最多的省份之一,俗语“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形象地道出了贵州民俗文化的多元化。

  近年来,贵州充分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了西江苗族文化、肇兴侗族文化、音寨布依族文化、毕节彝族文化和遵义红色文化、安顺屯堡文化等旅游品牌,实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双丰收。 贵州还十分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让游客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同时能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舞剧《天蝉地傩》等好评不断,歌曲《情姐下河洗衣裳》、《米酒香》传唱四方,苗族《水鼓舞》获得CCTV舞蹈大赛金奖,电影《水凤凰》在主流院线公映,文化旅游率先突破。

  创作编排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剧,承办“荷花奖”全国舞蹈大赛,连续数年举办全省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比赛和旅游发展大会……贵州综合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展示其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使“文化贵州”形象日益鲜明,“多彩”品牌声名远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奔向这片充满魅力的神奇热土。

  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迈向旅游强省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做大做强产业,加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贵州旅游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

  铜仁地区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武陵山脉跨越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贵州还加强与其协作,共同开发武陵山脉旅游资源,以此实现共赢。贵州还紧紧抓住贵阳至广州、贵阳至昆明“两高”快速铁路的建设机遇,主动与粤港澳桂滇等省区合作,打造旅游一体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据悉,贵州已科学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休闲度假旅游规划,以及梵净山、乌江等旅游总体规划,明确了各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路径和政策措施,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市场开拓上,贵州通过创新载体、优化手段、丰富内容等举措,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与此同时,贵州省还紧紧抓住中央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机遇,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开发模式,争取一批旅游项目进入国家重大项目名录。在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旅游投入的条件下,引进国内外的大企业进入贵州旅游领域参与资源开发,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旅游集团。

  “强化人才培养对贵州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举足轻重,目前贵州省正在抓紧制定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纲要。”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告诉记者,贵州将不断加强与业界的交流与学习,着力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起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和旅游师资四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今年,贵州旅游业的目标是,力争实现全年旅游总收入9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7%以上,接待境内外游客1.2亿人次以上,同比增长20%左右,为贵州建设旅游强省打下扎实基础。”傅迎春说。

 
关键词: 旅游 产业 经济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464E8B63734731633A79C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