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农民转型“产业工人”,设施农业种出产业甜头
妙林田洋奏响“田野协奏曲”
鹿城之春,是个令人喜悦的收获季节。
三亚市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凤凰镇槟榔村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异常热闹:平坦而笔直的水泥大道上,各种车辆的汽笛声、设施大棚内工人的吆喝声,游客、市民的欢笑声,融汇一起奏响了独特的“田野协奏曲”……
政府扶持公司主导引农户
三力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瞿长伍谈及在妙林田洋投资设施农业,显得有些兴奋。2009年8月,他投入110多万元开始试种80亩哈密瓜,年底一算账,行情不错。“赚了40万元!”瞿长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于是,他今年加大投资力度,投入500万元,将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大到350亩。他说,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结果如何?到5、6月份便可见分晓。
在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目前共有6家公司、合作社在投资农业,三力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家。截至去年底,这6家公司均实现首年盈利。
三亚市农业局局长宫建国告诉记者,三亚市坚持“设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取得了初步成功。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就是三亚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该基地由三亚市政府投入了8000多万元资金,面积逾千亩,是一个全部由钢架大棚组成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整个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标准化”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进行建设,从中探索总结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成功运营的经验。
基地是如何运作的?凤凰镇干部谭小龙透露:由三亚市财政投资建成的设施大棚,所有权归凤凰镇政府。镇政府负责对参与生产、管理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使用权进行招标,中标者拥有大棚使用权,负责管理和组织生产。
经营土地变身工人富农家
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热火朝天地建起来了,周边的槟榔、官坝、鹅仔的等村庄的村民,也并非旁观者。谭小龙说,政府投资的资金先把整个田洋的土地改良,建设钢架大棚后,经营权还是归农户。农户再把土地出租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收取地租、收益金等。
槟榔村党支部书记赖清荣说,农户出租土地,每亩的租金是1400元。另外,公司还必须付给农户每亩土地每年收益金1600元。这样,每亩地稳收入3000元。这比以前农户经营收入有所提高。
瞿长伍接过赖清荣的话说,农民还可以在基地里打工,这也是一块稳定的收入。记者现场采访多位村民证实了这一说法。
妙林村村民吉亚流说,她现在在三力源公司里打工,每个月收入1250元,一年干满10个月,收入1万多元。“最主要是劳动强度不大,又可以学到技术”,另一村民苏亚和说,等到完整掌握了病虫害防控的知识后,就自己种植哈密瓜,自个当老板,收入应该比现在还要高。
瞿长伍说,三力源公司录用的本地劳动力最多,每月至少有120名村民在公司里打工,旺季到来,还要增加到300名。工人工资每个月在1250元至1400元之间。
目前,周边村庄大概有超过500多位村民在该基地打工。每天一大早,从村里骑车来基地干活的队伍显得浩浩荡荡。吉亚流说:“穿着制服、骑着单车来上班,我们已经俨然成为了产业工人”。
村容靓丽瓜果飘香醉游人
目前,妙林田洋农业设施基地所在的槟榔河村,还是三亚市政府正在重金打造的一个乡村5A级旅游景点。
这里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特色的农家菜馆、黎族博物馆、展览室、丰富多彩的黎族人情、风情、风俗等,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和市民前来。
负责经营槟榔河景区的槟榔河旅业公司负责人说,今年,到农家乐消费的客人比以前增长了3倍多。这除了槟榔村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有关外,妙林田洋农业设施基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基地经营的深入,各种各种的瓜果菜,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参观。重庆来的游客汪清说,在欣赏了特色的黎族风情,饱餐了特色农家菜后,再镀步到基地里看看哈密瓜、茄子、彩椒等,也别有一番风味。
三亚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亩产值达1.5万元,一年三造,全年总产值就有4500万元。
(本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