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3月31日电(曾令瑶 马常宏 陈际先 吴宏)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席卷了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给灾区人民生活和春耕生产带来严重困难。南宁铁路局全体干部职工紧急行动,送水、节约,与沿线村民携手共度旱情难关。
铁路送来“生命水”
2009年底,南宁铁路局南昆线百色工务、车务部门51个站区同时接到一个紧急通知:积极协助地方政府、村民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确保车站生产生活用水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为灾区提供饮水方便。
3月22日上午,贵州省安龙县新加村100多名村民担着水桶、敲锣打鼓、手捧锦旗和感谢信,来到南昆线上的冗百车站和工务工区,感谢铁路职工在危难时刻无偿向他们提供饮用水。昔日沉寂的四等小站冗百站区顿时锣鼓喧天,欢笑声响彻山谷。“在百年不遇的旱灾面前,是你们铁路人为我们提供了救命水!我代表村里所有的父老乡亲感谢你们。”村长李泽民紧紧握着站长梁华宝和工长汪伯华的手,一再地道谢。
旱情发生以后,由于土地无法耕种,村里的年轻人都被迫选择了出去打工,一千多人的村子只剩下600多人,这其中很多都是老弱病残,几十公斤的水,几公里的山路对于他们来说苦难重重。得知这一情况,车站、工区的职工们自发地组成送水队,把生命之水源源不断地送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的家中。这些平日在凹凸不平的道砟上如履平地的汉子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背着数十公斤的水也有些不太适应,跌跤滑倒是家常便饭,为了不让珍贵的水洒落,他们专门买来了大号的塑料壶。
“我活了九十多岁,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大旱。多亏你们天天给我送水,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活。感谢共产党,感谢铁路的好心人。”3月26日黄昏时分,当百色工务段冗百工区汪伯华和站区职工给新加村92岁高龄的李永才老人送去“生命水”时,老人感动万分,禁不住老泪纵横。
当送水队离开村子时,十几名苗家姑娘拉着手翩翩起舞,唱起自编的苗语歌。在村里支教的年轻老师谢婷芳说,她们在感谢铁路亲人呢!意思是说:天上雷公不下雨,地上包谷不长苗。铁路兄弟来送水,感谢亲人共产党……
节约共度水难关
新加村,居住着1000多名布依族、苗族村民,平时靠地头水柜积攒生活用水。去年7月28日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滴雨未下,持续的干旱,不仅使村里春耕困难、所有小春农作物绝收,今年1月份开始,新加村的所有水柜陆续干涸,人畜饮水都出现了困难。
在村民李泽万家里,我们看到最多的东西就是一盆盆的水,清水、黄水、黑水。他告诉记者,“一盆水,洗菜洗脸洗脚喂牲口,就算折腾成‘黑墨水’也舍不得倒掉。”
村民王兴林指着开裂的田地说,从去年秋天收完玉米之后,家里那的地基本上荒芜了。“按往年,我们这时都忙着种玉米、金银花,但现在就连自己吃的菜都没办法种,天天吃咸菜,一个多月没吃青菜,差不多忘记青菜的味道了。”
冗百站、冗百线路工区,毗邻新加村,海拔1719米,是南昆线上一个劈山而建的车站、工区。最近几个月,这里的职工们突然变得“邋遢”了,原来每天都洗澡的他们现在几天甚至十几天都不洗澡,身上的衣服脏得油光发亮了也“懒”得换洗。
工长汪伯华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车站附近没有水源,职工生产生活用的自来水引自20公里外的地下水。从去年8月份开始,特大干旱使得站区原来哗哗流的自来水变得只有手指般粗,有时还断断续续。“职工们少用一点水,老百姓就可以多用一点水,这样的困难时期“脏”点算什么,关键是要保证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工长汪伯华告诉记者。
冗百站每月用水定额50吨,半年来,这里的水表记录的用水量却都在200吨以上,最高达到300多吨,这些超出计划的用水,都流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家里,站长梁华宝说:“只要我们有水喝,老乡们就不能渴着!”
大旱无情,人间有爱,面对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南宁铁路局职工携手灾区的父老乡亲共度难关。(完)
(本文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