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美洲开发银行年会上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考虑退出实施的刺激政策的前提,是决策层需要看到确切的迹象或统计数据,显示复苏态势良好。就在同一天,财政部公布了2010年全国财政预算,而其中中央财政预算里涉及到基建投资的项目,预算金额都大为减少,这自然引发了市场对刺激政策退出提前的揣测。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3月31日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这并不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的信号。他说,今年的财政预算,从支出结构上是有一些调整,像基建投资预算减少了,但要看到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力度在加大。
“退出前提论”引发关注
周小川在美洲开发银行年会上公开表示政府考虑退出实施的刺激政策的前提。他同时还指出,退出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需要“先后有序”,“对于许多国家而言,财政刺激政策应最后退出。”
周小川此番表态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前,诸多分析人士倾向于乐观地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王虎认为,今年前两个月,无论是出口还是投资增长都十分迅猛,有效缓解了市场对于经济复苏出现反复的担忧。
但是,随着央行行长“退出前提论”的表态,“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则意味着刺激政策收紧的步伐或加快来临。
对此,刘尚希对记者表示,政策都是有惯性的,一旦实施就内在于经济之中了,不能轻言退出。“有些政策也不是想退就能退得了的。像货币政策,不可能一下子急刹车,就是想回也回不去。比如,有些项目搞了一半,刺激政策要退出,难道就都不搞了?”
目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资金的力度颇大,市场自然也担心货币政策就此开始收紧。不过,今年5月3日起将履新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总裁特别顾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央行副行长朱民日前在香港谈到货币政策时表示,央行在加息方面非常小心,“我们不希望影响到增长,还有其他的工具可以使用。”
加之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措辞几无变化,短期内央行加息甚至是刺激政策淡出的可能性不大。
积极财政总量不减
还有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财政政策。3月25日,财政部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了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数据。其中关于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的说明中,一般公共服务预算、公路铁路水路运输预算都大为减少,列明的原因都是一个:基本建设支出减少。
数据显示,公路水路运输预算数为49.03亿元,比2009年执行数减少9.41亿元,下降16.1%;铁路运输预算数为130.86亿元,比2009年执行数减少125.61亿元,下降49%。
今年,不仅仅是中央基建投资大幅减少,地方也是一样。在中央财政明列的专项转移支付中,交通运输预算数同样下降了25.2%。显然,这些预算减少的背后,正是从中央到地方公路、铁路、机场等基本建设支出的减少。
这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看来,今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上的变化,正是体现出了积极财政政策服务于经济调结构的需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积极财政不能完全压在投资上,财政重心转移,但总量还是只增没减。
市场机构对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的移位还是比较看好。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新公布的政府财政预算减少基建投资,增加居民消费、住房、保障类支出,预算支出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中的投资比例,促进内需。
《投资者报》的观点是,专注于投资的财政刺激显然难以长久,但一旦这种刺激倾向于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刺激政策退出的紧迫性相对变小,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长久有利。我们认为,即使刺激政策需要退出,这种民生支出的力度也不能减,更不能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