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截至今天,汶川地震已经发生两年了,未来的余震走势怎样?近期全球频繁强震,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成都附近近期出现蟾蜍聚集或成群迁移,是不是地震前兆?天空出现的“地震云”是否与地震有关系……就这一系列热点地震问题,市防震减灾局昨天下午召开新闻通气会,副局长袁海良对此进行了通报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会上,袁副局长明确表示,近期蟾蜍聚集或成群迁移并非地震前兆。“至于汶川地震余震区的余震活动,将呈有起伏的衰减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感余震活动的时间间隔会越来越长。”
解密
地震台网是啥?地震监测数据台!
很多读者经常在媒体上看见“据地震台网测定,××地发生××级地震”。但是,“地震台网”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却少有人知道。昨天,成都市防震减灾局首次“开放”成都地震台网监测中心,允许媒体记者进入一探究竟。
“全市共有12个数字地震监测数据台,其中监测中心和省地震局共享5台,监测范围覆盖了成都市及周边地区。”据市防震减灾局在读博士毕晓佳介绍,这些检测台在地震发生后记录地脉动情况,通过无线信号传达给监测中心。由于震源距离检测台的距离不同,震波到达检测台的时间也不一样。工作人员在5分钟左右会将这些数据分析并公布。
记者在监测中心看见,墙上有两个数字屏幕(和普通液晶电视并无多大区别)。毕晓佳说,左侧的显示震波信息,右侧的显示断裂地带信息。“当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线条呈现平稳或者微微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当有地震发生时,线条会突然变粗呈片状。”除此之外,与监测中心连通的还有一个小房间,里面有一张床及被褥,“因为监测中心是24小时值班,这是为工作人员休息提供的。”
随后,毕晓佳指着其中的一条线说,“这是早上都江堰发生地震时的信息,理论上来说,不属于有感地震。”屏幕显示“2010年5月11日06时19分20秒,成都都江堰发生地震2.4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距成都市81公里”。
近期蟾蜍聚集或成群迁移与地震无关
记者:近段时间,成都周边相继出现了蟾蜍聚集或成群迁移的现象,老百姓想知道的是,这是不是地震前兆?
袁海良:我们注意到了这些情况。最近在龙泉驿区十陵镇、青白江区城厢镇以及相邻的仁寿县都有这种现象出现,我们都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了调查核实。总的情况是,这几起现象很类似,都是幼年期蟾蜍的正常活动行为,不是地震前兆。
记者:有群众反映看到了“地震云”,这与地震是否有关系?
袁海良:汶川地震后,群众对地震现象的观测有较高的热情,这值得肯定。《防震减灾法》也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有关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当然,我们在研究地震现象、发布地震预测探索的初步结果或地震信息时一定要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去做。
据了解,气象学关于云层的分类中没有“地震云”这一分类,也没有这一提法。最近,成都市天空分布的云层多属低云,是一种正常的云层,与以往的云层没有什么不同。目前,还没有直接的依据能说明群众反映的这种现象与地震的发生存在必然联系。
汶川地震有感余震时间间隔越来越长
记者:汶川地震至今已两年了,震区地震情况有什么变化?汶川余震区还有余震吗?
袁海良:截至今年5月9日,汶川余震区共发生余震74589次,其中4.0~4.9级266次,5.0~5.9级39次,6.0~6.4级8次,最大余震依然为2008年5月25日发生在青川的6.4级。
总体看来,余震区的余震活动呈有起伏的衰减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感余震活动的时间间隔会越来越长。
记者:成都地区的余震活动有什么不同吗?
袁海良:准确地说,成都只有彭州北部、都江堰北部、崇州西北部在余震区的范围内。汶川地震后至今,上述地区共发生3级以上余震217次,4级以上余震45次,其中包含5.0级余震5次,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11月28日发生在什邡、彭州间的5级余震,90%的余震是在汶川地震后一年内发生的。
近期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存在关联
记者:4月14日发生的玉树7.1级地震,紧邻四川,对四川也造成了较重损失。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有没有关联?
袁海良: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发生在我国地震相对比较集中的南北地震带内。就地块而言,两次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的不同边界上,汶川地震在巴彦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龙门山断裂带,玉树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南边界,那条断裂叫甘孜玉树-断裂。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不同的断裂带上,没有直接的联系。
记者:四川道孚4.5级地震是否为汶川、玉树地震的余震?
袁海良:不是。4月28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发生4.5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
记者:5月8日14时19分,丹棱、蒲江以及眉山市东坡区间发生的3.0级地震有无破坏现象?
袁海良:该地震震中距蒲江县城鹤山镇约15公里。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光明、朝阳湖、鹤山等乡镇部分群众有比较强的震感,尤其是光明乡震感较为强烈,但没有破坏现象。此次地震与汶川地震调整地应力有关。
权威支招
强余震来了
这样躲避最安全
记者:余震活动呈有起伏的衰减,那么,可否给这些地方的群众提点建议?
袁海良:余震区偶尔会有强有感地震发生,大家还是应该重视。
经过灾后恢复重建,余震区绝大多数建筑都是按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抗震设防的,达到了抗御强烈地震的能力。较小余震发生时,群众只会轻微有感,其实对绝大多数余震来说,群众是不会感觉到的。
但值得提醒的是,当有强余震发生时,群众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然后根据周围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避震选择。
比如,自己周围附近有危险悬挂物,或附近有比较陡峭的山坡等都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躲避,以防物体、滚石等造成伤害。龙门山沿山地区,房屋多为平房或二层楼房,如遇强余震来袭,应尽快跑离房屋,在空旷处躲避地震。如跑出户外条件不充足,应在室内安全处躲避,并注意室内家具可能造成的伤害。
全球情况
全球已进入
地震相对活跃期
记者:海地7.3级地震发生后全球接连发生多次强震,为什么近期全球7级以上地震如此频繁?全球是否进入了地震多发期?为什么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率会高于其他地区?
袁海良:今年以来,全球的地震活动相当活跃,继1月12日海地7.3级、2月27日智利8.8级大地震之后,4月5日墨西哥发生7.1级地震,4月7日印尼苏门答腊邻近海域又发生7.8级地震,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又发生7.1级地震等,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全球7级以上地震已达12次,最大震级达到8.8级,这些地震大多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的80%以上。
从数据上看,最近的强震确实比较密集,显示了比较强烈的地球内部运动。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左右,今年上半年全球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可以这么说,全球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地震相对活跃期。成都商报记者 雷浩然
> 相关阅读:
南京上万只小蛤蟆上街 专家称与地震无关(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