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正文

央行择时传达通胀压力信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12 12:49:57    浏览次数:56    评论:0
导读

  商报讯 (记者 崔吕萍 孟凡霞) 

  商报讯 (记者 崔吕萍 孟凡霞) 就在今日公布4月份CPI数据的前夜,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中,特别以专栏形式强调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方式。分析人士认为,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央行选择在这一时机公布报告,传达出强烈的通胀压力信号。

  作为《执行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期专栏均对当时监管层及市场最为关注的事件进行剖析。在市场预期今日发布的4月份CPI将达3%高位之时,本期专栏涉及内容备受关注。央行强调,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价格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所增加,例如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都在上升,这将可能影响整体物价水平。有必要关注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央行选择此时用专栏这种形式,表明通胀管理已成为央行货币政策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一季度CPI同比“温和”上升2.2%的数据,并未减轻市场的通胀担忧。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将二季度对CPI的预测调高至4.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也把2010年CPI涨幅从去年12月预测的2.1%上调到了3.5%。

  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国内通胀预期已逐步显现。央行表示,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了全球通胀预期;2009年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公众对未来价格水平上涨的预期。此外,近期极端天气、重大灾害也引发了未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

  对于未来的通胀预期管理,央行做出了多方部署,包括将金融杠杆率保持在一个合理审慎水平;通过适当的政策操作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等。

  目前,央行更青睐采取数量化的手段,而非加息。而今年下半年作为市场普遍认同的“加息时间窗口”,央行对通胀预期的关注似乎又隐藏了更多的含义。北京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表示,一旦CPI超过3%的警戒线时,央行很可能重启加息窗口。另有专家认为,政府此前频频对房地产市场施以重压,虽然能够缓解楼市泡沫,却仍可能在其他领域形成资金潮涌。单凭央行的数量型工具虽然可以直接回收流动性,但不能解决资金的价格扭曲。适时加息,才是抑制资产泡沫、使资金回归正常价格的基本措施。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4F6E685D2272581221B28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