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是“十二五”规划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因为这不仅是解决发展困境的要求,更牵扯到难以计数的投资和项目。在22日举办的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预计,“十二五”的全国环保投入,要比“十一五”的投入至少增加1.5倍,即5.4万亿元。他指出,“十一五”投入为2.16万亿元,约占GDP的1.41%;但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当治污投入占GDP的1.5%-2%时才能控制污染,占GDP的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所以“还会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中国的环保压力的确非常大。由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中国能源消耗和单位排放都不是短期内能够降下来的。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曾表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样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国内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居高不下。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目前已占到75%甚至更多,这直接关系到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同时,中国工业结构在眼下的阶段仍然以基础原材料、能源重工行业为主,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品仍然有极大市场空间,而一些地区产业布局已经超出该地区环境容量,这些都给“十二五”期间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带来挑战。
此外,国际上对于环保的认识趋于深化,中国面临的环保压力持续上升。虽然中国低层次污染问题在缓解,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1/5,但二氧化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1/4,因此继续打人均排放牌的难度也不小。从上述意义上说,增大环保投入无可厚非,而且也的确应该增加,这不仅是弥补过去的欠账,更是为了灾难不再重演。
但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投资方向和结构,尤其是指导思想需要改变。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从论坛透露的信息来看,目前的思路都是把环保当成花钱的工程来干,很多是用于治理和保护的费用。据万本太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要实施若干个重点工程。而知情人士表示,其中包括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环境改善民生保障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人才建设工程等。总量上看,五年5.4万亿的投资,平均到每一年就超过了1万亿!这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只是从花钱的角度衡量,这个投入可谓相当高,而且也容易与保经济增长之间产生矛盾。
但环保不仅仅是治理和保护,贺军认为,上述思路忽视了一个问题:产业引导。所谓产业引导是指鼓励发展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产业,以及污染小、能耗低、高科技的产业,以发展这些产业来代替被动的污染治理。比如发展真正的有机生态农业、符合老龄化趋势的健康产业及衍生的服务行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只有产业引导做好了,才能既减少传统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对环境的压力,又能兼顾经济增长问题。
当前的紧迫性在于,中国在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方面仍然落后于规划和设想。两个难以联系在一起的事实是:一方面,生态城市、绿色工业园遍地开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另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依旧高歌猛进。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速高达1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次之,增速达到15.1%。尤其是今年一季度,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2.2%,增速不降反升,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升幅明显快于整体工业。
当然,对于产业引导的建议可能会“损及”环保部门的利益。道理很简单,钱花在产业上,就不归环保部管;如果用于防治污染,钱就归环保部来管、来分。因此,兼顾环保与产业调整,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决策和协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说白了,我们不能一方面投入巨资搞环保,另一方面又在低水平上维持原来的产业结构,制造巨大的污染和能耗。如果是这种情况,巨额环保资金就变成了分蛋糕的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