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奕迅等巨星都开始拒绝TVB时,从坊间到业界,人们都在猜测,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估量着TVB的未来——歌星的垄断面临瓦解,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电视剧制作水平广受质疑,有线电视等对手虎视眈眈……后邵逸夫时代的TVB,真的已经到达了临界点?
一统江山
在20世纪的前半叶,欧美的电影工业的塔尖上,电影寡头们通过形形色色的合约雇佣了大量的内部演员、导演和编剧,以及几乎一切与电影制作和放映有关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在电影事业中获得成功的邵逸夫,也把这些手法引入到电视圈。1980年代初,邵逸夫将昔日旗下的电影明星都网罗到无线(TVB前身),于是无线旗下第一批活跃在电视上的艺员,就是一些粤语片演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少秋和沈殿霞。
现在TVB的制作方式与当年的邵氏影业没有两样:有自己的studio(工作室),把艺员、导演、工作人员都签下来,有自己的制作厂房和发行,为员工们提供宿舍。
TVB制作资源部总监乐易玲认为,这种模式能够保证“梦工场”的产量、品质和成本控制,也有利于控制竞争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这样的运作模式需要庞大的资金,你要很小心做到收支平衡才能维持;另一方面,一旦收视率受到威胁,你要抢拍新戏对战,到时明星演员、导演们没有档期怎么办?我们要储存足够的导演、编剧、监制、演员去应付。”
1980年代初,丽的电视(ATV前身)着名剧集,人文关怀味十足的《大地恩情》在黄金时段占据了收视率半壁江山。为了扭转局面,邵逸夫先是腰斩同时段的无线剧集,又迅速拉来汪明荃和谢贤合拍《千王之王》,结果这部关于赌博江湖、恩怨情仇的电视剧最终战胜了《大地恩情》。
1990年代末可谓TVB面临过的最“黑暗”时期。ATV削减了邵逸夫那种资源储备、自产节目的制作方式,向外来片源下手,结果,一部非自产的《还珠格格》,令TVB(无线)在黄金时段收视率首次被打败。为了度过危机,TVB一边调动王牌综艺节目应对,一边又调动100多名明星阵容拍摄《创世纪》,竞争者ATV却持续无力,既无明星也无出色故事继续推出,最终在风光数月后,收视率重新跌倒了10点以下。
在经历多次对战以后,TVB的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定在8成半到9成。由于对手难觅,近年来香港媒体对于本地收视大战的炒作,从TVB之外延伸到了TVB之内——TVB旗下监制、艺员乃至高层明争暗斗的流言,已经代替了昔日敌台对撼的桥段。
四面楚歌
为了持续占有演艺资源,TVB多年来一直要承受被指责“垄断”的代价——不时有艺人从不同的渠道抱怨TVB苛刻,有意在多媒体发展的歌手希望打破封锁,而独立制作人则指责TVB的剧集流于勾心斗角的家族戏。
香港信息与科技界议员谭伟宗认为,“因为有那么一些‘潜规则’,电视节目制作者在香港得不到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香港电视业在华语世界每况愈下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