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美国的植入式广告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广告主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有时剧组的服装人员、道具人员、制片人、导演、演员,可能正好想到有些产品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影片制作,尤其是可以更好地增强节目的真实性,于是便用了某一品牌的产品作道具。
庄臣父子公司通过“希腊婚礼”推广了他们的Windex,而在另一部风靡一时的黑帮连续剧Soprano中,庄臣父子公司著名的杀虫剂产品雷达也获得了很高的曝光率,不过有趣的是,这一次庄臣父子公司根本不承认这是事先计划好的,一点也不领剧组的情。原因无他,雷达在Soprano连续剧中出现的场景,全都与血腥联系在一起。尽管是杀虫剂,庄臣父子公司毕竟不希望它因此成为黑帮仇杀的工具。
第二种植入式广告则是制作方和广告主双方事先安排好的,但并不涉及现金交易。
我们可以用一个虚拟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某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建筑设计师,他未婚,事业有成,穿梭于美国各地。为了更好地体现他的个性,以及满足情节的需求,就需要一些特定的产品,比如一部汽车,最好是越野车,以方便他前往各个建筑地点。当然,他的个性外向洒脱,崇尚自由,因此他会偏好某类饮料、酒甚至某种品牌的食品。企业往往讲究品牌定位,对于这样一个设计师,不同的产品定位就有了存在的理由。而剧组人员为了强调这位设计师的洒脱个性和自由精神,经过讨论,会觉得某一品牌的啤酒比较适合他,那么他们就会向这一啤酒生产商或者是广告代理商提出建议,如果对方也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比较适合自己产品的定位,双方就能一拍即合,由厂商提供产品,电影中就会不时地出现主人公在酒吧喝且只喝这一品牌的啤酒。
当然,这种安排是双向的。如果从生产商或者广告商的角度出发,他们听说某部电影正在摄制,比如说生产商是著名的运动型手表TagHeuer,他们会觉得建筑设计师这样一个主角挺适合自己的手表品牌,他们就会向摄制组提出要求,最后达成协议。于是我们就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场景:设计师站在电影院外等待他的朋友,摄像机先是从主人公的脚拍起,然后镜头上移,慢慢地镜头摇到了主人公的手臂,他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开始看表,镜头从主人公焦虑的眼部特写转变为手腕部的特写,巧妙地在手表上停留了一段足够长但又不会有太多广告嫌疑的时间。而后,随着电影情节的进展,手表还会不时出现,于是,观众也就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个品牌。
在这类植入式广告中,由于双方都有所计划和准备,效果往往比较好。
第三种植入式广告与前两类相比,计划性和商业性更强。前两类可以说是更多地偏向于自我操作,是生产商和制作组之间简单的合作,而这一类则需要专业公司从中牵线搭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