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一开始,李稻葵就牢牢盯着欧美主流金融机构,屡次建议中国有关方面出资收购,甚至在短期价格上不计得失,因为这不是为了抄底赚钱。
这位海归派金融教授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最如火如荼时发表的数十篇文章和访谈汇集成书《逼出来的大国崛起: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从这书中你可以看到,金融乱局之中,一位学者擘画功业的拳拳之情。
2008年10月11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不到一个月,金融危机正处于崩塌阶段。本书收录的当天访谈中,李稻葵认为,趁此机会抓住西方金融界的知情权甚至是控制权,便是“天下定三分”的关键。
他认为未来30年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还是来自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的金融界(主要是一批金融机构),中国应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买它们,赚不赚钱暂且不论。
“我的概念不是抄底,不是赚钱,我的目的是撒开了平均式地去投资,总有若干主流的金融机构是会生存下来的,如果我们在三到四个里有1%到5%的股权的话,我们就有知情权了。未来如果金融经济开放了,它们想来炒作人民币的资产,我们事先就会知道,甚至可以有控制权,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李稻葵把这件事定位为“战略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和影响这些强大的利益集团,化解它们对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崛起的负面影响;即使有一些亏损也值得。并显得“时不我待”:“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等时间,看不准不要紧,但是从现在(2008年10月)开始,分五批,每一个星期、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而且打开了投,20个主流机构一点一点地投,但并不是赌博。”
而美元债券则被认为是应该逃避的资产。李稻葵建议中国外储应在美元尚未大幅贬值之时逐步逃离美元资产,在债券价格高涨之时适时退出而转向股权投资,并认为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仍有非常好的投资项目。“行动宜快不宜拖延,投资力度要相对较大,需要调动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参与这一战略投资。”
虽然大声疾呼,但李稻葵并不主张大张旗鼓,要低调,不宜在各种公开场合发表投资战略的意见,要主动和美国政策界,包括以保尔森为首的财政部取得联系,低调地进入美国金融机构。
现如今,从公开数据看来,逃离美元债券的建议似乎没有得到实现,但是低调且大举地进军美国金融机构,若不是过于低调难以发现,也没有很好的表现。但我们依然还是能够看到一位学者的雄心和进取心。或许在李稻葵的眼里,西方主流金融机构之于当今的国际金融界,就像荆州之于三国,谁得之则进退有据,人人皆欲得之而又不能轻取。
当然,站在更高的层面,争夺金融控制权只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李稻葵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绝佳机遇。在去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李稻葵说,一个大国的崛起,毫无疑问需要长期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社会的积累,但是突发性的事件,尤其是危机,往往成为大国崛起的重要转折点。
这样的转折点“逼着我们崛起”。“金融危机之前,我们韬光养晦,不太愿意跑到镁光灯下面来发挥作用,但是金融危机来了,躲也躲不了了,G20会议,你能不去吗。”
对于一个大国崛起的谋划,仅仅占据“荆州”是不够的,李稻葵在收入书中的文章涉及人民币国际化、节能减排发展新型产业、税收改革、《劳动合同法》的执行等等。按照他的话说,必须认真学习和研判当今世界的种种思潮,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野来理解和把握世界发展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