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投资致富 » 正文

字画还需印来配 印泥也有诸多名堂:鲁庵红印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31 13:00:45    浏览次数:240    评论:0
  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膘等。印泥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红而不燥,沉静雅致,细腻厚重。钤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上海、杭州、漳州、苏州都产有质量上好的印泥。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鲁庵印泥”和漳州“八宝印泥”榜上有名。

  张鲁庵其人

  无独有偶,与漳州魏长安一样,“鲁庵印泥”的创始者也是中药铺的老板。

  杭州张同泰国药号,创办于清嘉庆十年,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人。张鲁庵是张梅的五世孙,1910年继承祖业时,张同泰国药号已如日中天,与胡庆余等同为杭城六大国药铺。作为富家弟子的张鲁庵此时却有志于诗文篆刻,他27岁起受业于赵叔孺,嗜好历代名家印章、印谱,积有各家印章四千余方、印谱四百余家。他收藏的印章中有罕见的何雪渔印章20方,张鲁庵特拓为专集;另有所藏“放情诗酒”一印,是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堪称珍贵。张鲁庵所藏印谱极为丰富,其中不乏明版善本,最珍贵的有《十钟山房印举》百册拓本,明万历年间的《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隆庆年间的《顾氏集古印谱》等。

  张鲁庵的篆刻风格工秀隽雅,有 《仿邓完白山人印谱》、《鲁庵印谱》等多种印谱传世。另辑有 《秦汉小私印逊《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印摭》《钟?中印存》等。他与余杭褚德彝之子保衡曾辑 《松窗遗臃两册,收集礼堂遗印百方,以精工拓印仅40部,获得者如获珍宝。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唯一的印学团体——西泠印社停止活动期间,张鲁庵居住的上海余姚路134弄6号,经常高朋满座,俨然一个金石篆刻家聚会的沙龙。 1955年秋,几经酝酿,“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会”成立,张鲁庵的居所又成了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的所在地。筹备委员由马公愚、陈巨来、钱瘦铁、钱君匋、叶露园、王个簃、来楚生、高式熊等组成,王福厂为主任,马公愚、钱瘦铁为副主任,张鲁庵为秘书长。

  1959年,张鲁庵58岁。是年秋,西泠印社为筹办古代书画展览,派人来上海与张鲁庵见面。历尽沧桑的张鲁庵体态虚弱却思绪敏捷。对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话题,他感触良多。他非常希望西泠印社恢复活动,为振兴中国印学艺术负起重任。当谈及西泠印社商借、收集历代金石书画,为展览提供实物时,张鲁庵当即表示他的收藏身后全归西泠印社。

  1962年4月,张鲁庵在上海寓所病逝,其家属按照他遗嘱于1962年10月9日邀请西泠印社派员接收捐赠。这是西泠印社创始以来,接受最丰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西泠印社为了感念张鲁庵的无私奉献,特辟专室保存,并沿称其斋名,命该室为“望云草堂”。

  鲁庵印泥八十年

  许多书画篆刻家为让其作品达到他所期望的境界,曾自制印泥,精于篆刻的张鲁庵亦然,并将制作工艺系统完整地留传了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庵印泥”问世之前,漳州印泥风行市常魏丽华斋印泥更为声名远播,但制作秘方却深藏不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鲁庵到上海后,从漳州买来几十两印泥,分析其颜料、油份、艾绒和药料成分,耗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教授,把史籍中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获得大量数据。在研究中,他发现并纠正了许多误传的东西。比如漳州魏氏“八宝印泥”,他按照传说中的“八宝”配方,即: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耗费数月时间反复试制,结果发现并不像宣传中所称的那样有明亮感、凸起感,时间一长反而发黑,他认为这是银箔氧化所致。而其中的红宝石由于坚硬,根本无法研磨。最后,他得出结论:所谓“八宝”,只是以讹传讹。此外,经过试验,他还否定了古方中所说 “蓖麻油日久会发黑”、“芝麻油、茶子油日久泛黄”,并对古方中添加某些中药的说法表示怀疑。

  从1930年到1948年,张鲁庵进行了数百次试验,可谓废寝忘食。他反复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印泥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配制比例,他琢磨相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和加工要求,他以手工研?、搓艾、制油,道道工序严密严格。张鲁庵把其中50余次相对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仔细作了记录,然后经过一再比较,进一步的完善方案。他的执著和一丝不苟,使他终于制成了三种鲁庵印泥:朱砂印泥、朱膘印泥、和合印泥。

  “鲁庵印泥”的发展与海派书画家密切相关,众多的篆刻艺术家对它偏爱有加。吴湖帆、刘海粟、唐云、朱屺瞻、王福厂、王个鋎、来楚生、陈巨来、钱君稥、贺天健等大家用的都是“鲁庵印泥”。 “鲁庵印泥”由此驰名艺林。

  1962年,张鲁庵走完了人生之路。生命有涯艺无涯,他创制的“鲁庵印泥”却成了永恒。

  张鲁庵去世后,会制作鲁庵印泥的人寥寥无几。从上海静安区申报“鲁庵印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中,代表性传承人仅两位,87岁的高式熊和82岁的符骥良。

  高式熊至今藏有自己十几年前亲手制的鲁庵印泥。曾几何时,高式熊为“鲁庵印泥”的几近失传而深感惋惜。前些年,耄耋老人怀揣秘方,跑过很多地方,想捐却无人接收。这让高式熊着实伤心了好一阵子。得知静安区将“鲁庵印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上海市、向国务院申报,老人高兴得赶紧捐出珍藏配方。

  “鲁庵印泥”的另一重要传人:符骥良。符骥良迁居沪上后,有缘结识书画篆刻名家唐云、钱瘦铁、来楚生、苏渊雷等,沉酣于翰墨金石之间。 1955年,参加“中国金石书法篆刻研究社”,任研究社秘书长张鲁庵的助理,视张鲁庵为亦师亦友。其时,“鲁庵印泥”声名远播,各地名书画篆刻家纷纷求索。张鲁庵因患病疾力不从心,便由符骥良掌杵代制。

  高式熊、符骥良都已垂垂老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鲁庵印泥”的制作技艺是否能薪火相传,世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上海市静安区。我想,上海静安区是一定不会让国宝级的“鲁庵印泥”在他们的版图上消失的。

  我把绚丽的海派文化比拟为一枚精美高雅的印章,我把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比拟为一幅古朴悠远的山水画卷,海派文化的印章如何让古老中国的山水画卷添彩,“鲁庵印泥”能或缺吗?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075634B510085D87A1E2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