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发展将不再是要素的简单扩张,从外在拉动转变为更注重培养内生动力,是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发展。
继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之后,7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西部大开发实施及深入推进等相关情况举行了发布会。
西部将成为发展主战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个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上三个大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这三大定位源于四个理由:第一,尽管西部地区这十年取得长足发展,但它仍然是短板。
第二,西部地区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5%,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全国整个陆上边境线82%都在西部。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75%,另外还有全国年收入在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有66%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多元,宗教问题比较复杂,稳边任务相当繁重。第三,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主要生态载体大多集中在此,现在全国水土流失的80%、草原退化的主体也在西部。如果不把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搞好,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第四,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战略资源非常丰富。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优势、沿边开发开放优势潜力都非常巨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认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原有十年的基础上步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因为从整个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率达到60%的东部实际上已经饱和,大量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将形成下一步开发开放的主战场。
“未来三大类地区将会形成开发热点:资源型地区如山西、新疆等会优先发展;以前的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郑州等在原有基础上迈上新的台阶;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如北部湾、长江沿线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呼包银(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地区等。”刘勇说。
转向重视自身能力建设
杜鹰介绍,未来开发中西部地区将获得优惠政策措施,包括继续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对西部鼓励类产业实施减税政策以及在投资项目、转移支付和资金安排上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杜鹰表示,差别化的土地政策主要包括两点:在安排土地年度计划时向西部倾斜,适当扩大西部地区利用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的指标;此外,可以适当降低西部地区的产业经济园区,包括工业开发区等的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来决定。
西部大开发会议提出,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企业实行15%的税率征收,下一步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编制“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将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将制定一些鼓励社会资金向西部投入的政策,特别是信贷资金,并加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新一轮开发政策的核心内容更注重强调西部地区自我发展、增长能力。西部开发必须逐步向吸引民间资本和培养内生增长能力转移。”刘勇说,前一阶段西部大开发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政府政策引导,而下一步发展将更好体现增长方式转变这一思路,不再是要素的简单扩张,从外在拉动转变为更注重培养内生动力,是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发展。刘勇认为,这一思路结合了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正好符合当前发展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