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预计需要总投资4.7万亿
访东北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秉祥教授
办大事,需要整合大资源。对一个急需经济振兴的地区来说,最大也最难整合的资源,就是钱。
去年11月获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预计全区年均经济增长率是10%,到2020年实现GDP1.5万亿元。照此估算,包括今年在内未来11年该生态经济区需要的总投资大约是4.7万亿元。尽管这只是粗略的数字,但有一点很清楚:要办成“黄三角”这件大事,需要很多很多钱。
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融资,就成了6月24~25日在山东东营举行的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简称黄三角经贸洽谈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出席当天活动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秉祥教授认为,为此必须构建有竞争力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会议间歇,他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
“最需要智慧的是怎样把资金流引进来”
《中国经营报》:“黄三角”建设需要钱,去年以来国家批复了一大批区域发展规划,每一个也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彼此竞争一定非常激烈,“黄三角”如何才能占得先机?
李秉祥:要拿到更多的钱,办好“黄三角”这件事,必须要构建一个资本回报的战略洼地,就是说不管精心设计出哪一种产业模式,工业园区也好,循环经济也好,关键是能获得好的效益,而且我们的思路要能让投资者看到未来的前景,相信这是赚大钱的机会,钱才会主动流过来,因为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如果他觉得从“黄三角”这赚不到钱,那我们也拿不到他的钱。所以说,最需要智慧,或者说最大的难点,就是怎么能够把资金流引进来。
有很多产业一开始发展的时候,是什么也没有的,没有前景,没有历史,看不到过去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仍然有很多钱流进去,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的手机,90年代的互联网,那个时候有一些企业把这个东西的前景描绘得非常好,很多冒风险的钱流进来,让这些产业做起来了,现在全世界70亿人相当一部分都拥有了手机,很多人都会上互联网了,于是一大批当初规模很小的公司,最后发展成非常大的企业。如果“黄三角”也能够设计出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投资项目,融资后又确实能产生出投资者满意的投资回报率,那融资就会成功,发展规划就会成功。
要学会伸手要钱
《中国经营报》:能不能结合“黄三角”的具体项目规划,谈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融资渠道?
李秉祥:“黄三角”生态经济区的投资项目,大概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财务回报的公益性投资,比如说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公益性基础设施工程、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工程等,要想从这些项目上赚钱是不可能的,但按规划要求又必须要建设。第二类就是财务回报不足的商业化投资项目,包括大部分基础设施,修好了路能不能收通行费,如果收,5年或10年内是不是可以收回成本,有时候这是不太可能的。还有一些规划中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做了以后能否得到市场要求的回报率呢?不一定,当然如果实现规模化,回报率可能很高,但这需要有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回报不会那么高的。又比如经济型环保项目,水处理、废物处理等等,不管能不能赚到足够的钱,还是得做,这一类项目是有收益的,但收益达不到标准的资本平均回报率以上的回报。第三类是完全的商业化项目,这类项目,应该好好考察评估,能赚钱就搞,觉得不赚钱就别投,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
《中国经营报》:“黄三角”的公益性项目或回报率不足的项目,都有哪些不同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方式?
李秉祥:第一种没有直接财务回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可以根据规划要求,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甚至国外政府要钱,还可以接受社会公益性的捐赠。比如说黄河口生态保护这样的大事,可以面向全世界去拿到更多的钱,我们把黄河口保护好了,不仅我们自己受益,全世界都受益,类似这样关注环保的组织,国际上是很多的。此外,我们也可以申请开发援助融资,因为公益性项目虽然不赚钱,但也不会花很多钱,在“黄三角“规划的几万亿投资中,这部分投资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小的。
对于财务回报不足的商业化项目的融资,要构造一个多因素组合的投资回报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项目本身产生的财务收益没那么大,但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的组合,通过给投资者优惠土地、税收的减免等等,通过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使项目能实现商业化运作,从而吸引投资。这类低效益的项目如果不采取这种方法,而直接到市场上融资拿钱,基本上是拿不到钱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黄三角”既然是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可以主打生态牌,向这些机构或生态保护组织申请各式各样的贷款。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拿这类钱最多的国家,也是把这些钱用得最好的一个国家。尽管我们目前人均收入已达3000多美元了,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逐渐退出贷款对象国之列了,但生态保护方面的项目仍然会得到他们支持的。“黄三角”的相关部门应该跟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办事处经常密切联系,把他们的官员请过来了解这里的需要,这个拿钱的渠道还是畅通的。
“招商引资”仍然是最重要渠道
《中国经营报》:那么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项目,又从什么渠道有效融资?你如何看待“黄三角”建设中传统招商引资模式的作用?
李秉祥:完全商业化的项目,就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各种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等渠道,扶持能上市的企业上市,优质的企业寻求其他大企业收购股权,这都能带来很多的钱。还可以在债券市场上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等,并吸引私募股权投资介入。此外就是项目融资,有些大项目本地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做,不妨采取项目融资的方法,什么BOT(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一经营一移交)等等一大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的大部分是基础设施类项目。
实际上最重要的一条,还是产业资本的直接投资,也就说招商引资。“黄三角”规划中的重点产业、重点园区,要去寻找国内和国际上业务相关的大公司,尽可能对接起来,事情才能做大做好。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吸引银行等金融资本,还要看到这些大企业带来的不光是资金,还有产品、市场、技术以及整体生产和管理的能力。很多时候商业化的金融资源也是依附在这些大企业身上的,如果没有他们进来投资,你很难从银行贷款,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黄三角”建设过程中,产业招商引资一定要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产业基金、地方银行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经营报》: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目前“黄三角”的产业基础还是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也相对单一,针对这种现状,你有哪些具体的融资建议?
李秉祥:第一,我建议在“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框架下发起多个产业基金,一来可以募集更多的钱,二来能跟企业联合起来,把生态经济区内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园区产业完全匹配起来,并通过产业基金带动商业性的资金流,以及其他产业资本流进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高效农业发展基金、环境友好型发展基金等等,只要经过可行性评估能做的产业,就发起设立相应的基金。
第二,要探索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集合融资新模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或一家企业的问题,它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是个集合的问题,是个循环的问题。这个链条上不可能只有一个环节需要融资,可能有的企业效益好,融到资了,有的效益不好融不到资,把产业链条整合起来的话,大家都有机会拿到钱。
第三,建立产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就是说以某一个主导产业或龙头产业,带动很多配套产业、后续服务产业,把整个产业打包,形成整体担保的模式,这个链条上的大小企业都能拿到钱,这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第四,设立地方性金融机构,地方性银行也好,农业银行也好,当然不要对这个银行抱过高期望,认为设立一个地方银行就能解决所有融资难的问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你想想一个地方性银行有多大的资源,有多大的资金流量?而整个“黄三角”规划建设需要多少钱。但有几家这样的地方金融机构,就能做一些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不愿意做的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但这样也有风险的一面,将来这些地方金融机构发生了问题地方政府也得兜着。
最后,特别强调要发挥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功能,这也是“黄三角”产业规划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
资料链接
2010年6月24日上午,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在东营市开幕。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指出,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是今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企业界和金融界是市场主体,在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一定能够推向广阔的市场。
去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985万人。
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6月24日下午,洽谈会举办了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仪式。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进行了说明;黄河三角洲6市对各自发展优势、重大项目进行了推介。现场签约项目48个,合同、协议总投资2122.5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563亿元。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