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医院”能复制吗?
文|任玉岭
低成本运营的秘诀
笔者认为,高州医院的成功秘诀,在于一切工作都要保低成本运行。为了减轻群众负担,高州医院在保降低运行成本方面,可谓下了很大功夫。用药方面的“三用三不用”、买药方面的网上采购、设备耗材方面的公开竞争以及对检查费的限制、对收红包的严禁等等,都为降低运行成本、减轻患者负担起到了保证作用。
高州医院之所以能说到做到,还在于有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例如在药品采购方面可能很多医院都实行了网上采购和招标采购,但由于没能像高州医院那样有一整套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就难免“走关系”、“循私情”照样发生,以致造成很多网上采购、招标采购的药品比市场上还要贵。
而高州医院的所有制度设计都是动真格的,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也是十分认真的。严格且健全的制度,保证了运行成本的降低,保证了患者负担的减轻。
那么,“高州模式”能否复制?
对于这个问题,高州医院院长钟焕清的回答是:“完整地复制高州模式是不可能的,而是应当学习我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能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我们的模式,就是以制度管院,有制度,有检查,还有处罚,有这三大关,没人敢乱来。员工的思想素质的培养也很重要,比如收一个红包,就会坏了医院的声誉,吓跑了患者。一旦传开,本来就穷的患者,会因为没钱送红包而不敢来我们医院。”
政府投入应“重百姓轻医院”
当前在公立医院改革实践中有一种强势理论,那就是想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政府就必须大投入。而高州医院的事实恰恰与此相反。
既然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县属高州医院,能够在不取国家一分投入情况下,买进先进设备、建起三幢大楼、办成平民医院,那为什么其它地处闹市区、大城市的公立医院就非要国家投入呢?公立医院既有国家给的土地和房屋,又有国家给的设备和品牌,中国有那么多人口,有那么多患者,怎么就不能赚钱呢?高州医院收那么低的医疗费,还靠节余建起大楼,而那些长期高收费的大医院,又该有多少节余呢?
钟焕清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应该走市场化道路,而不是公益性道路,国家的医疗投入,大部分应该投入到老百姓哪里去,让老百姓有了充裕的医疗费用,再来选择医院,那么医院就要展开竞争,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医疗竞争环境,让老百姓看病更便宜,享受的服务更好。而如果将资金大量投入给公立医院,只能换来公立医院的低效率运转,无法激发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其结果可能是老百姓看病更难了。
笔者也认为,国家要加大对医疗投入,但不是对公立医院。除了欠债性的补偿县级医院外,应把主要投入放到扩大和提高公众的医疗保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