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际能源署宣布一个月内将释放6000万桶原油应急储备后,当天伦敦市场8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断崖式暴跌逾6%。8月8日,纽约轻质低硫原油结算价曾暴跌至每桶79.94美元,截止到9月19日,国际原油价格仍只有86.51美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5月8日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但从我国4月7日调整成品油价格以来,纽约油价已从当时的每桶110.3美元跌至目前的86美元左右,国际油价已暴跌20多美元/桶。而国内油价一直没有变动,价差越来越大。
周修杰指出,成品油走私犯罪活动之所以猖獗,主要是国内外油价存在较大的差价,成品油走私利润高昂,这才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因此,要想让成品油走私变得无利可图,就要杜绝走私,就要将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外油价的差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目前而言,控制国内国外成品油价差在合理范围内,就是要下调成品油价格。而对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呼声一直未断,但国内油价一直未降。
体制之殇
业内人士指出,要改变走私猖獗的现状,不但要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更需要破除目前的垄断格局,让更多的企业有进入成品油市场的机会。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微博)认为,商品价格一般是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利润和税金等方面因素共同构成,而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却仅由原油价格的涨跌来决定。国内成品油业者过分关注原油价格,而忽视了市场的供求因素,也就出现了国内需求旺季盼跌价,需求淡季盼上调的奇怪现象。
即使是关注国际原油价格,成品油价格也没有根据原油价格进行调整。虽然5个月来国际油价一直下跌,今年发改委以炼油企业亏损为由,拒绝下调成品油价格。
近期,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称,正研究推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虽然市场均在讨论“22+4%”的条件当调整为“10+3%”,但是这也仅仅是加快了国内成品油调价的频率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陈晴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若按正常渠道进口,9月以来进口柴油在华南市场销售利润均价在300元/吨多,近期利润高达600元/吨以上。正常进口也有高额利润,但国内成品油进口权没有放开,使得许多有意参与者不能进入。
目前只有中国中化集团、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石化联合有限公司以及珠海振戎公司有进口权,而进口来的成品油只能卖给几大石油巨头销售。
而成品油进口、批发高度垄断的情况下,许多有意参与成品油进口业务的公司或个人,没有正常渠道,必然通过走私实现。
除垄断因素以外,成品油定价政策也影响了市场正常发展,导致走私不绝。
今年7月1日起,我国大幅下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其中柴油、航空煤油将以零关税进口。但进口税率下降,国际油价下跌,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任何降油价的实惠。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曾指出,虽然进口关税为零,进口原油及其制品还需要缴纳数量不菲的增值税。走私进来的油不仅不交进口税,增值税也不交。而正规渠道进口的油不仅要交进口税,而且还要交增值税。成品油增值税是17%,原油13%,因此,正规渠道进口的成品油每吨要高出1000多元的税。
张斌认为,当前原油因世界经济前景不明,再次出现暴跌。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5%的背景下,或许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迎来最佳的改革契机。只有打破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垄断局面,真正让市场规律起作用,才能彻底杜绝成品油走私。不过从更高层次来说,我们要不断地寻找替代能源、发掘新能源来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