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评论 » 正文

经济双引擎减速政策在冷与热之间权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7 19:26:11    浏览次数:76    评论:0
导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43分消息,不到两个月之前,充斥中国经济的还是过热的忧虑,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43分消息,不到两个月之前,充斥中国经济的还是过热的忧虑,而现在却已经出现了“二次探底”的担忧。一方面是流动性收紧,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大力调控,5月终于看到效果。另一方面,去年底开始对地方城投债的治理以及相关审批的暂停,使得政府投资从今年一季度也开始降温。拉动中国经济的投资马车不再满油前进。

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推出封面文章——《双引擎减速》。风险挥之不去,经济增长更不能停,政策如何在冷与热之间权衡?以下是中央台记者柴华对《新世纪周刊》宏观新闻部主任朱长征的采访。

记者:尽管持续的政策调控在房地产等很多领域都见到了初步效果,但随之而来新问题又出现了,市场当中对于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并不是近来才开始的,政策层面现在努力在权衡的究竟是怎样的难题呢?

朱长征:实际上有些人最近可能会觉得比较轻信了,看我们的利率没有动,汇率也没有动,好像证明我们做得非常正确。而且(对于)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现在大家的预期比原来加重了,好像我们的政策就更不需要怎么样来运用进一步的措施了。但是我们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投资者的预期还有一些先行的经济指标确实指向经济增速的趋缓,比如说制造业的采购经济指数这一类,包括前期的商品期货市场和股市的两边,这些减速的效果都是在调控手段之下产生了,而这些手段多数都是行政手段。以房地产为例,我们有控制土地供应、收紧住房信贷、限制购房套数,其他还有像淘汰落后产能、打击哄抬农产品价格。

从大的思路上来讲这还是以往调控思路的一种延续,我们关注的土地、资金这一类要素价格始终没有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我们有一种担心,很可能过热的时候打压,下跌的时候又用比较强的力度来刺激,会出现高挑的结果。现在的政策确实面临一种有人叫做多难的困境,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很可能又要考虑维持经济增速,又要考虑控制通胀和压制资产泡沫。在未来一段时间,包括中期来看,政策观察原来的调控效果,然后修整一段时间这是很可能的,确实是困境。

记者:作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变数,08年之后地方城投债迅速发展,在管理上,政策层面要平衡发展与风险,关键的难点在哪里呢?

朱长征: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之间确实有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和追求点,比如像财政部或者银监会,它肯定要考虑管理财政金融风险。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有任期行为,有一种行为的短期化要追求发展建设。现在地方的债务问题或者是融资平台治理,从长远角度看,要考虑几个因素:一个是地方政府在本届任期内要履行还款的责任,但是不能透支后几届政府的收入;但是从总的政策取向来说,我们又要对每级政府事权有所规定,还要给他合理的财权,举债权;这里面要把地方政府的抉择界定好,把公共服务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的覆盖范围之内,在这个基础上给它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融资渠道。

记者:今年以来,央行一直在用公开市场和存款准备金等工具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5月下旬以来,货币市场突然出现了资金面的紧张,是不是说我们的政策已经到位了呢?今后的调整会沿着什么方向走?

朱长征:我们在货币市场看到短期资金出现供需紧张的状况,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当然有很多原因了,有前期央行回笼资金的因素,也有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明显的缓和,也有外汇贷款减少。我们被动的货币投放减少这些大的因素,也有具体的,比如像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方面的需要,获取利差收益的需要。实际上从大的方面来看,流动性比较充裕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这是我们的判断。你现在看到外面很多的投资,不管是在农产品上面的一些炒作还是在艺术品、邮递卡或者中药材上面,都是反应出整体的资金状况,从决策的角度来看有很多不确定性。加息工具很可能不会轻易用,但我们觉得考虑导流动性状况,各种各样投机品出现最新的状况,价格型的工具还是需要考虑。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2053C11A10967E551ABB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