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找到万海亮时,他正带领十几个残疾人在大棚里忙着西瓜套种。
去年这时候,小万所在的淮阴区吴集镇兴和村得到一笔300多万的财政扶贫资金,村里用这笔钱建了700个大棚,他和另一位村干部承包了其中的260个。这个村子是沙质土,有种西瓜的传统,他俩合计着还是种西瓜。育苗、买种、请技术员、交大棚的租金都要钱,测算一下,小万和合作伙伴要各筹40万。父母为他借了一部分,他天天跑自己的“娘家”组织部,办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组织部青干科一位刘科长又陪他跑扶贫办、农业资源开发局等单位,最后在劳动局“以下岗再就业”的名义,又向农信社申请到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加上七拼八凑的钱,好歹把第一茬瓜种下去了。他和合作伙伴又分头跑上海、南京和淮阴的水果批发市场,联系瓜贩子,第一茬瓜赶在5月份就卖出去了,没经验,怕雨水来,价格卖低了,平均才1.2元到1.4元一公斤,他有点后悔。
现在,第二茬西瓜也种下去了,小万关心接下来还能种什么赚钱,但还是受困于资金。他请的瓜农都是村里的残疾人,区残疾人就业扶持基金要给他补助2万元,小万很开心,这两天正在忙着注册申办一个农业发展公司,“残联要我赶紧把账号报给他们,已经批下来了。”
淮安市财政局副局长孙家敏告诉记者,淮安市在成功尝试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的基础上,准备从财政里再拿出一块专项担保资金,与商业银行合作,财政为大学生创业的商业贷款进行担保,银行对担保资金进行8-10倍的放大。“我们宁可少上些项目,也要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即使失败了,亏损了,财政也认了。方案已经拿出来了,下个月就启动。”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