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城正试图重塑其形象。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太原调研时提出,要努力将太原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
山西省对省会太原的国际化定位,让人对太原城市发展战略充满期待和想象。2500年的古城被赋予国际化、区域化、大型化色彩,这意味着太原要进行一次重大结构和功能的重构。
山西省一位研究者告诉记者,对于太原而言,“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首先是一种意识启蒙,山西不应该惟煤是从,太原更不应该浑身沾满黑色,“山西省政府官员试图扭转太原对外形象,转变太原发展方式,让人们发现煤炭之外的山西和太原”。
此外,袁纯清在太原调时研提出,“十二五”期间,太原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3000亿元以上,城镇人口增加100万人。2009年,太原市国民生产总值为1545.24亿,2010年太原市政府工作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万人。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
半个世纪以来,古城太原历经多重角色变换。
从1950年代“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到1980年代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城市”,发展到1990年代中期,太原的定位是“以能源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尽管城市定位的表述有所变化,但是核心仍是“工业城市”。“十里钢城、马达轰鸣、烟雾缭绕”曾是太原的荣耀。
袁纯清到任之前,太原市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现代宜居城市,在打造“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省会城市上实现新突破。
太原的国际影响力如何打造?
“国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上,太原的开放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加大对外贸易的力度和强度,在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上更多体现国际需求,国际会展、国际航班等配套功能需要更加完善。”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景普秋解释。
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表示,“国际影响力城市有八种类型:国家或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国际通道城市、世界遗产地城市、侨乡城市、国家民族标志性文化符号城市、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城市、重要国际会议、国际活动持续举办地城市、制定世界规则的国际性科教文化中心城市。”
对比上述八个标准,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太原要成为国际影响力大都市可谓任重道远。
产业重新布局
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的城市目标相匹配,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敲定了太原未来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板块。
这十大产业板块分别为煤化工产业板块、煤机装备产业板块、铁路装备产业板块、不锈钢深加工产业板块、镁铝合金产业板块、物联网应用产业板块、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板块、现代物流业板块、文化会展业板块、旅游、高效观光农业。
观察十大产业构成,不难发现除煤化工之外,其他产业均为煤炭共生产业、新兴产业,太原正在寻求转型,正在试图打造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当然,亦有研究者认为,“十大产业板块布局仍然按照太原行政区划来划分,产业之间不能实现相互协调和衔接。若单纯按照行政区划去划分,其他产业发展将受到局限。”
例如西山煤田覆盖太原市区、清徐县、古交市、娄烦县以及吕梁市的文水县和交城县,是山西六大煤田之一。按照上述产业安排,清徐、娄烦的煤炭产业发展空间将被极大压缩。
原山西省科委主任、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李镇西认为:“太原不要再和其他城市争夺煤焦铁这个产业了,要建设煤焦炭数码港,太原应该成为国际煤炭和焦炭的采购、集散、结算和价格形成中心。到时候,太原的收益远远大于十个地市,太原就能把头牵起来。然后再做金属镁和全省的旅游。太原要优化配置全省的旅游资源,千万不要只立足于以晋祠为中心,而应在这个基础上高起点运作。”
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论称,“除煤焦、冶金、钢铁外,高加工度装备产业、高层次都市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太原新型支柱产业。”
高加工度装备产业是以现有的机械电子工业和原料工业为基础,形成包括机电一体化产品、清洁生产设备、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专用设备、城市公共交通设备及轨道交通设备在内的装备产业体系。
高层次服务业则是包括文化、住宅服务、房地产、会展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技术咨询及中介服务在内的服务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则为新材料、微电子技术、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开发体系;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于发展工业性煤的产业开发,煤炭洁净燃烧技术开发,低耗水、轻污染的高节能产品及相关技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