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果园,最先迎接我们的不是果园的主人,而是此起彼伏的狗吠声。
先是狗,接着是鸡、鸭、鹅,猪栏里还有膘肥体壮的陆川花猪,一座长着美国脐橙、晚秋黄梨、石榴、油桃等果树的果园,一幢坐落于果园高处的农家院落……这些景致,构成了一幅富有灵气的乡村风景画。
这座果园位于德保县“水果之乡”——都安乡农棋村。它的主人叫韦红团,是德保县有名的种养能手。9月7日,记者慕名采访了他。
站在果园的最高处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绿水,一派生态和谐的景象。都安乡副乡长吕世欧告诉记者,棋江村以种脐橙、椪柑为主,沼气入户率达100%。正在打理果园的韦红团说,通过生态家园建设,他们村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敢想敢为,用这个词来形容韦红团,是再恰当不过了。
2005年以前,还在广东东莞一家化工厂打工的韦红团,连自己都想不到以后会走上种果树的路子。在外地打工,凭着勤劳、能干和小聪明,韦红团结下了好人缘,深得老板器重,收入也逐年攀升。“但日子过得老像脚踩在棉花上一样,没个什么底,心里也空空的。”韦红团说。一天,老板拿了一个梨果来,叫韦红团尝尝。个大、糖分多,韦红团吃了果,细问才知果名叫晚秋黄梨。自那之后,韦红团连续几个晚上很难入眠。他想到了德保——农棋村下江屯的片片坡地,心中萌生了回乡种果树的想法。2004年回家过春节,他把想法和家里人一说,全家人都拍手赞成。2005年3月,韦红团以每亩260元的价格租地,开始营造自己的“百果园”。他从东莞直接赶到河北廊坊,引进了1500株晚秋黄梨树苗,种植9亩,随后又引种脐橙1.3亩,种6分地的油桃。“晚秋黄梨已挂果4年了,去年最大一个果达到2.3斤,今年最大的一个果也达1.85斤,9亩地的梨果园,一周内果就卖完了,纯收入1.1万元。”韦红团自豪地说。如今,果园里的脐橙已进入成熟期,6分地的油桃,今年也有3800元的收入。韦红团有了更大的梦想。
“果树很娇气,你不理它,它也不理你。”韦红团的语气里带有经验总结的味道,“比如晚秋黄梨,黄蜂一叮就烂,下一步我要采用套袋技术,以提高出果率和果品品质。”韦红团还从福建引进红肉蜜柚,在农棋村新租地16亩,打造一个新果园。目前挖坑已完成,过一段日子便可栽苗。为了增加收入,韦红团注重多种经营,除了养肉狗、猪、鸡、鸭之外,他还建起2个鹅棚,养小鹅,育肥后出售。“这样可以短中结合,一只33元的小鹅,放养3个月后就可出栏,一只能卖110元,扣除成本,每只可纯赚40元以上。”韦红团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踏访“水果之乡”,处处魅力无限。走进都安村晚江屯王永远家的果园,满眼是脐橙、椪柑果树,一片醉人景色。行走在果园小路上,冷不丁就被枝头上的累累硕果撞了一下腰。果园的主人——王永远的老婆潘青芽半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一棵果树上都是几百元呢。”因为王永远在百色参加农村经纪人培训,潘青芽就成了“向导”和解说员。吕世欧向记者透露,王永远一家是都安乡最会种果的人。潘青芽说,眼前的这片果树已是10年的树龄了。10多年前,当村民还在热衷于在旱地种玉米的时候,王永远一家就瞅准村民外出打工无力打理家里旱地的机会,以每亩250元的价格租地种植脐橙、椪柑。如今,这片5亩地的果园已有6年的收入。2009年,果园收入破天荒地达到10万多元,亩产2万元左右。去年,因为遭遇特大干旱,别家的果园都收入寥寥无几,王永远家的果园仍有5万元进账,平均亩产1.1万元。“现在果园里大的脐橙已有七、八两重,因为今年早期天气凉,脐橙可能得晚熟20天左右,要到11月份才能上市。”潘青芽说。记者探问销售情况时,潘青芽自豪地说:“这两年销路不愁,都是老板上门订货。”在与记者的闲聊中,潘青芽说起了她家的种果经,比如一棵果树一年要投入的肥料价格达30元等等。细问她家果园为什么收入总比别人多时,潘青芽爽朗地说:“很多村民都笑我,照顾果树的时间比照顾儿女的还多,可能是我们起得比人家早、睡得比人家晚吧。”
扬优成势,都安“水果之乡”的美名,逐渐被传扬。都安乡副乡长吕世欧告诉记者,都安现有果园面积1.2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美国脐橙、椪柑、砂糖桔等,挂果面积6000亩,年产量1.3万吨,产值突破35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750元,水果产业已成为都安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乡里的计划是打造品牌,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譬如农棋村,现有12个自然屯507户2434人,目前种植水果1231亩,主要以美国脐橙为主。2010年共有120户发展水果生产,挂果面积700亩,产值420万元。2011年新增种植水果50户,新增面积312亩,预计有950亩投产,总产值可达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