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 » 正文

南召花生种植面积已达25万,深加工拉长产业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15 16:08:50    浏览次数:36    评论:0
导读

  金秋时节,南召大地的山冈坡地上,到处是忙于收获花生的人群;该县皇路店镇的花生市场更是车来人往

  金秋时节,南召大地的山冈坡地上,到处是忙于收获花生的人群;该县皇路店镇的花生市场更是车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该县花生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召是全国少有的花生生产基地,近年来,花生产业已成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拉得很长;今年尽管遭受了多年少遇的春旱、伏旱和入秋的连绵阴雨,因大面积采用新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南召的花生生产仍然取得了可观的收成。

  坡耕地成为花生沃土

  10月5日,南召县太山庙乡刘村,鸭河口水库在秋日的晴空下泛着碧波,湖畔连绵起伏的丘陵上是一望无际的花生田。

  村民冯德山种了50亩花生,合作社里10多位农民在给他帮忙薅花生。松软的沙土地薅起花生非常容易,一排人弯着腰薅过去,绿油油的秧子连带着白花花的花生果就躺在地里晾晒。冯德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0亩,每亩产400斤,每斤5块多,收入少说也有10万元。望着丰收的花生,冯德山乐得合不拢嘴。

  同行的太山庙乡农技站长谢治雨剥开几颗花生送到记者手中:“你尝尝,这是乡里今年引进的远杂9102,果仁香脆,吃到嘴里没有一点渣滓。”太山庙乡今年种植6.2万亩花生,80%都是新品种。

  如今,南召花生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南河店、石门、四棵树等10个乡镇都已建起了稳定的花生生产基地,总产量超过7.8万吨。目前,全县已培育出花生种植专业村50个,扶持壮大年经营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花生加工企业10多家,带动从事加工、购销和服务的人员4万多人,花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源之一,花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0%来自花生产业。

  深加工拉长产业链

  在短短几年间,南召花生是怎样“落地生金”,成为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

  南召的气候特征是偏旱少雨,针对这一特定的自然气候条件,南召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干旱气候条件的农业产业结构,将抗旱能力较强的花生确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治山造地运动在南召展开,大量坡度小于30度的浅山丘陵被开辟成坡耕地。近年来,南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整理,深翻平整,提高“坡改梯”标准,并兴修水窖,打配机井,增强灌溉能力,昔日的坡耕地变成了适宜花生生长的沃土。

  在此基础上,南召相继引进远杂9102、农大108等多个新品种,不但解决了长期以来花生生产常年连作,重茬及青枯病、根腐病造成的“死株”现象,而且花生亩均增产50~80公斤。同时,大力推广地膜栽培技术,地膜栽培平均亩产比裸种花生增产70公斤以上,且播种收获早,节水省工。县花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南召县地膜覆盖花生栽培达10万亩,在今春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县花生的稳产增产。开展高产示范创建,选择相对连片集中的地方,建成高产示范田,集成高产优质良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进行高产攻关。

  南召的花生生产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在该县花生生产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购买和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等服务,引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石门乡大冲村种植农户曹克明说:“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施肥,统一销售,既省时又省工,种花生俺有了主心骨。”目前全县共有花生专业合作社25家,科技中心户430个,科技带头人1100多位。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3054B0F3265091849927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