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机网】今晚,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将发射,这标志着中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航天技术又上新台阶。
今天,临战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日阳光照射下,一如往日般宁静祥和。内装有天宫一号的发射塔,静静矗立在蓝天下。只有当我们走近每一个岗位,才能从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感受到最后备战的气氛。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火箭推进剂加注,是天宫一号发射前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加注完成后,进入待发射状态。执行这项任务的,是来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加注分队长宿俊龙与他的战友。燃料加注工作因为其特殊性,又充满了危险,他们戏称自己是“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我们负责把燃料从库房运送过来,然后在火箭发射前加注进去。”从事了16年加注工作的宿俊龙说,燃料具有很强的毒性、腐蚀性,因此,燃料加注前的准备工作不能有一丝差池。“我们从事的专业比较特殊,与燃料打交道,危险性很大。防护不好,就容易烧伤皮肤,如果烧伤呼吸道的话,就容易窒息。但我们保持了很好的传统,确保人身安全。”宿俊龙说,加注队员必须穿厚重的防护服,常常是加注完毕后,防护服里可以倒出汗水来。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但宿俊龙说,他特别自豪,能亲自将燃料送到火箭里。
110多份应急预案
郑永煌也是天宫一号发射任务质量控制小组组长,从6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质量控制小组对此次任务涉及到的产品、程序进行了多少次检查,郑永煌已经说不清了,“我们的任务是保证质量、状态受控,出现一次问题,就要全部归零,不能带问题转场,不能带问题发射。”郑永煌告诉记者,从发射前5小时开始,还有一次关键的质量控制检查过程,检查工作将在发射前2小时清封舱阶段才算真正结束。
“针对此次任务,我们制定了110多份预案,”郑永煌说,这些预案都经过现场演练,一旦出现问题,比如数据异常,或者哪个设备出现故障等,启动预案,就能按照程序进行快速反应,解决问题。8月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几个通宵没有睡,分析、复查数据,又对关键部位进行了薄弱环节查找。“这首先是一种责任,如果是因为质量控制不严出了问题,自己也饶恕不了自己。”
巾帼丝毫不让须眉
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专业设计师张忠霞,30岁出头,负责消防专业现场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