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理财图踏实
“我的‘理财’非常简单:发了工资就放在抽屉里,攒够1万就存进银行,”北京的章女士哈哈一笑,“我承认自己没什么理财意识。”章女士的话似乎印证了零点公司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北京人的理财意识最弱。
鸡年贺岁金条在北京发售的首日,一大早,菜市口百货商场门前就弯弯曲曲排了一条上百人的长队,有些人竟然从头天晚上十点就来排队。因为有记者的摄像机在旁边晃来晃去,不少人都戴着厚厚的帽子,竖起高高的领子,或者索性拿背包挡住脸,似乎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家里捂着黄金。
这也许是北京人理财的经典故事。三年来,贺岁金条价格一路上涨,却越来越受欢迎。一位老大爷说,他要集满12年的生肖贺岁金条。显然,这位大爷不是为了赚取买卖差价,而是把黄澄澄的金条“捂”在家里,心里踏实。这种理财,图的是安全、保值。
在上海人眼里,这就有些“老土”了。AC-尼尔森的一份金融市场综合报告认为,在京、沪、穗三城市中,上海人金融意识领先。也难怪,这座被称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一心要作中国的金融中心,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一向以金融知识丰富而自豪,自然不会一提到理财就先想到银行存款,黄金也难入他们的眼。
说北京人喜欢低风险产品,还有一个例子。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外汇结构性存款在北京就比上海卖得好得多,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年收益率大概3%左右,比外汇存款利率高,而且是保本的,基本没有风险,“低风险是吸引北京客户的第一法宝,收益倒是其次。”相反,虽然最近上海的各大银行也掀起了一轮外汇理财的竞争,但是总的来看,愿意承担一定风险来换取高收益的上海人对此并不买账。
到了广州,基金却卖得不疼不痒。一位广州人告诉记者,广州做生意的人多,需要充足的现金流,需要来钱快的门道儿,至于基金,只有保守的人才会去买。
广州人喜好高风险游戏
在广州,你会看到其貌不扬者穿着短裤趿拉着拖鞋,开着奔驰到路边小摊,喝几块钱一碗的皮蛋瘦肉粥。
精于投资,随意生活——有人这样总结广州人的特点。开奔驰喝粥,可见其生活之随意;投资之精髓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学了。
广州人的投资渠道很多,买金、买外汇、炒港股、买私募基金等不一而足。不过,如果和当地的经济水平相比,会发现广州人在金融方面的投资并不相称,究其原因,可能还是“不熟不做”,觉得太虚拟,不实在,所以不愿碰。
广州人最喜欢选择回报高,又能自己参与的事情来做,比如建个厂子,投个项目什么的。这和整个城市的社会构成也有关系。常年在广州生活的唐先生在北京呆过一段时间,最大的感触是北京的白领多,“总部经济”发达,“不像广州,生意人多,自己当老板开小店的风气很重。”于是,广州人有了闲钱愿意投资做生意,如果不能辞掉工作,就参股朋友的公司,既省心又放心。
炒房也是如此。早几年还没有温州炒房团的时候,1个人买100多套房子的事就发生在广州。最近几年,广州房价趋于平稳,足以证明炒房之风已过。现在的广州,投资住宅的少了,买商铺当小业主的多了。这里流动人口多,又是物流中心,提供了不少投资机会,不少本地人都有两三套房子,租给做生意的外地人,回报很不错。
还有一种快进快出的“生财之道”在广州大受欢迎——博彩。这种撞大运的小概率事件本是一场游戏,然而在广州,买彩票愣是成了投资理财的方式。安先生从北方刚到广州的时候,看到网吧里有一半的人都在看六合彩、马金等网站,着实惊讶了一把。后来他发现,足彩、地下六合彩被很多人当做正儿八经的投资,一期花几千几万元买彩票的大有人在。现在他也见怪不怪了,“谁让这里藏富于民,中彩又来钱快呢!”
唐先生的一个朋友是典型的广州足彩迷,去年运气不好,亏了8万块钱,这可是他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啊,想想都心疼。“这里的博彩气氛太浓了,动不动就有朋友打来电话,说在某个酒吧老板坐庄,让我也押一把,我能不动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