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经济 » 正文

“锰谷”之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2 12:06:08    浏览次数:188    评论:0
导读

  自大新县向西约60公里,便是下雷镇,这里距越南仅仅7、8公里。因为占全国近20%的锰矿保有

  自大新县向西约60公里,便是下雷镇,这里距越南仅仅7、8公里。因为占全国近20%的锰矿保有量,下雷镇官方自比为“锰谷”。

  三、四米宽的崎岖山路盘旋着向山里延伸,除了偶尔擦肩的运矿车,山林静悄悄,公路两边的木棉花散发着醉人的幽香,入眼皆是山水画卷:南国的山、南国的水,在山水之间,裹挟着几座世外桃源般的村落。

  进入下雷境内后,公路两边开始繁密地出现锰矿厂。除了醒目的标牌外,最形象的印记莫过于与其它山脉大相径庭的颜色:寻常的山脉因植被覆盖总是绿意盎然,而锰矿山大都如被削掉了皮肤的肌体,裸露出由土黄色的矿石和泥土组成的黄色创伤;在波澜起伏的群山中间,无数土黄色沟壑宛如巨大的伤口,矿坑像叶脉一般,散布着向远处蔓延。

  几乎在每座矿床上都能发现“老鼠洞”,这是盗矿者留下的印记。

  “老鼠洞”有别于盗墓者的洞穴,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盗窃隐藏于泥土表层下的“宝贝”。而现在,利用“老鼠洞”的盗矿者基本已经消失,盗矿者更愿意选择挖掘机等现代化设备。如此挖掘事半功倍,但破坏力更加惊人。

  “不出5年,这些山就不存在了。”当地一位从事锰矿开采的工程师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各大锰矿企业已经基本圈定了下雷的矿山资源,加上盗矿者的大肆盗采,原本美丽的山川即将变成凹陷的大坑。

  在一家叫做兴湖锰矿的矿山,记者看到了当地大多数锰矿企业普遍采用的原始洗矿模式:几台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洗矿设备锈迹斑斑地横在矿区,经过一次粗选后,品位较高的矿石和尾矿被分离出来,在尾矿一端,几名妇女拎着水桶手工排水。

  这是一家在当地可以排名前十的中型锰矿企业,而一些更小的矿山则大量采用大型矿山淘汰的陈旧设备,一些盗采者甚至自制生产设备。

  因为洗矿技术低下,当地矿山尾矿中接近10%的锰矿被丢弃,洗矿之后的残渣随意丢弃在矿山周边,此前的连番大雨则将渣滓吹刷得四散流淌。

  在一些过度开采的地方,甚至形成了险峻的悬崖,拉矿的卡车小心翼翼地向前磨蹭着,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崖底。

  和锰矿厂一样多的是洗矿和冶炼企业。不需要仔细观察,那些堆放在公路两边的矿渣和滚滚烟尘,总能打扰视觉中的绿色。三锰龙公司的废渣场紧邻着公路,总长约两公里,垂直落差近两百米。

  每年的汛期,这条废渣峡谷都会有大量有害物质被冲进下游河流。“去年废渣发生滑坡,好几个人被冲进峡谷里,要不是爬得快,早就死了。”

  “早年的下雷河鱼虾成群,水可以直接喝;现在的鱼都奇形怪状,钓上来也不敢吃。”当地一位老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自从上世纪末开始锰矿开采以来,大量的采选矿石的废水直接排放进入下雷河,“现在也是这样。”

  2005年,下雷镇喊出打造下雷“锰谷”工业园区的目标。当年,下雷镇共上新建、续建项目14个,新增年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家,而新上的项目几乎全部是与锰矿有关的企业。

  两年后,下雷镇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其中锰业对财税的贡献高达90%以上。

  即便如此,“锰谷”的锰产业仍旧停留在设备落后、高耗低利、生产粗放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中,虽然引进了一些中信大锰、三锰龙矿业、大新东盟锰业等冶炼企业,但整个“锰谷”更多停留在低级的原矿石开采上。

  “镇上也想走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锰业发展之路,可外地来投资都是冲着地下的资源来的。”大新县发改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上海、浙江等很多民营锰加工企业纷纷入驻下雷,但离“低能耗、高附加值”差得很远。

  

(责任编辑:黄珂)
 
关键词: 锰矿 洗矿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498C723E13491C4D5A2E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