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呼伦贝尔农业发展跨上了历史性的新台阶,实现了规模、速度、结构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蜕变,粮食总产量由2006年到55.6亿斤,增加到今年的133亿斤,5年间增长了一倍多,2010年跨入全国20个产粮大市行列。
今年,阿荣旗得力其尔乡忠诚卜村大豆获得丰收,不仅豆荚结的多,颗粒也非常饱满。忠诚卜村村民牟加伟今年种了120多亩的大豆,说起今年的收成,牟加伟认为是大豆良种的推广使用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国家的政策好,今年整的新品种,垦鉴—27,今年的亩产三百三、四十吧。”
呼伦贝尔市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肥沃的耕地,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每年都保持在2000万亩以上,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呼伦贝尔不断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高产、高效、精确的精耕细作农业,积极推广早作节水农业技术,适当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中低产田改造为手段,由广种薄收向精耕高产转变。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粮食种植科科长连万全介绍:“一是扩大抗旱坐水种的面积,二是在播种技术上早播,第三是采取地膜覆盖,保护地耕种技术,再一个就是选择抗旱品种,通过种植业调整选择一些耐旱的作物。”
作为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呼伦贝尔市十年九旱,制约着粮食生产。从2006年开始海拉尔农垦和大兴安岭农垦等企业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大型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为油菜、小麦、大麦丰收创造了条件,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垦区对周边农业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效果明显,农民纷纷开始效仿垦区的耕作模式。海拉尔农垦集团农机科技部部长、高级农技师张爱民说:“这种环保、生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连续几年从最早的实验到现在我们的试验推广,基本岭北这片已经全部铺开了。”
对于根植于土地的农民,如何能让粮食连年增收?答案是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的机械的应用,五年间,呼伦贝尔市通过大力发展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引导农民科技种田,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机械化水平走在了自治区前列,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仅2010年助粮食总增产5亿多斤。
2010年呼伦贝尔粮食产量达到640万吨,比2005年纯增278万吨,增长130%,粮食产量由2005年的全区第三位上升至第2位,迈入了全国20个产粮大市行列。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呼伦贝尔岭南的玉米、岭北的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都将超过去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133亿斤。
政策带来丰收粮,笑得合不拢嘴的是农民,过去那种靠天吃饭的景象在呼伦贝尔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在国家政策的东风下,农民依靠科技、水利种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