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魅族在千难万险后拿到工信部手机入网许可证,2月18日,魅族M8上市。
毫无疑问,这只是狂热的开始,100万“煤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逆商业选择
黄章与他的200多位经销商为魅族M8选择了专卖店销售渠道,而且只有这么一种。
采访魅族M8的经销商,你会发现,除了专卖店模式,还真找不到一种贴切的方式以表示经销商对这款产品的喜爱。大多数经销商从魅族MP3时期便成为了“煤油”,他们通过网络论坛认识了J.Wong……黄章延续了魅族MP3的传统,为M8规划了最好的配置,这对“煤油”经销商而言是非常诱人的。
但是你仍然难以想象,尽管再无新的MP3产品面世,这些经销商的流失率却非常低。
核心原因,就在于魅族之前的成功:黄章最初可能无意经营一个“煤油”团队,但是当这个群体在产品的光环下形成,并日益壮大甚至形成了一种“煤油文化”的时候,“煤油”就成为了“下一个产品”的潜在市场群体。
须知,有哪个国产手机厂商拥有100万追随用户,而代理这样的产品又何愁销路?
M8在最初的试销售中,主要出现在类似电子城的柜台中,除了“煤油”基本上无人问津,而魅族也没有多余的钱开展大规模营销。是经销商们最先着急的,他们找来营销总监华海良,讨论设计出了临街专卖店的最终销售模式,比如将黑色基调改为宝蓝色,把专卖店做成体验店——没有柜台,只卖一款产品,地理位置都还不错。这其实是在复制iPhone已获成功的渠道,最适合“发烧友”消费者的购买方式——经销商明显是明智的。
不过,在走大型卖场的今天,单纯的专卖店模式还是会限制魅族M8的流行。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你会发现你还是不了解黄章。即便你找到了魅族的专卖店,如果你向客服表示你根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许你会面临尴尬的一幕:客服奉劝你最好不要购买M8。
魅族的很多举动是不符合中国人惯常认可的商业逻辑的,甚至于背离了主流的商业价值观,我们可以给黄章一个名号:手机产业的“黄老邪”。
但是黄章牢牢抓住了一点:产品、产品、就是产品——即便是模仿,也要模仿最牛的;即便是没条件,也要打造最顶级的。但也正是对产品的狂热追逐,魅族M8成为了“发烧友”们的最爱,他们对M8的热爱不会比苹果迷对iPhone差。
看看黄章是如何善待他的发烧友的:
国家三包政策规定,手机产品应执行15天包换,M8将15天延长到了3个月。后来,第一批M8出现了系统不稳定的缺陷,论坛上的投诉似乎超过了黄章的耐心,他竟然将三个月包换直接延长到一年包换!这一举动使魅族损失了上千万元。
黄章又是如何对待风投的呢?
知名风投IDG曾经托人拜访黄章,希望合作,可是黄章根本没有给对方投资谈判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