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

李书福“沃”薪尝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1 11:04:20    浏览次数:5170    评论:0

    “很多中国人质疑为什么卖给中国,为什么卖给吉利,可是沃尔沃、福特和全世界认为应该卖给中国人,除了中国人,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把沃尔沃买回去,人家分析得比我们透,但是我们自己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收购沃尔沃一事已被外界解读为几无悬念,但是李提起这些还是瞪大双眼,紧皱眉头。

    过去,人们对李书福的直言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有人表示最近李书福似乎不那么爱说了。但采访过程中的李书福对外界质疑收购的议论仍旧反应强烈。此时的吉利已逐渐壮大。汽车界的专家普遍认为李书福性格倔强,认为李书福在汽车业界的15年打拼中承受了很多阻挠、质疑和嘲笑。

    难忍的耻辱

    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安聪慧回忆,1996年6月,李书福告诉他要到浙江临海去建一个更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当所有审批都下来以后,李书福有一天忽然对他说:“那块地我们要用来造汽车。”安很惊讶,因为半年前李书福就与他一起考察过那块地,李书福从未透露过要造汽车的想法。

    说话时李和安聪慧坐在一辆奔驰车里,安指了指堵在奔驰车前的皮卡问:“是那种车吗?”心想着,能造客货两用车挺好。但李书福再次让安聪慧大吃一惊。他看着安,拍了拍座椅说:“就要造这种奔驰车!”

    安聪慧的惊讶再难描述。当时吉利摩托车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一年几十万台。而且那时的汽车是个神秘的、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产品,能造出一个皮卡就不错了,何况是奔驰?由于李书福的这句话,安聪慧当晚整宿都没睡着觉,既兴奋又担心辗转反侧。

    因为没有办理汽车生产审批手续,李书福甚至不敢告诉员工他们的计划。“政府批给吉利的800亩土地是以造摩托车的名义给的,你现在突然要改为造汽车,谁还敢给你?”安回忆说。一切都在秘密进行。在厂房规划、评审的时候,很多评估专家疑惑:造摩托车怎么用这么大的厂房?太浪费了,不实用。李书福只好解释说,因为吉利要打造最豪华的摩托车厂,所以需要大一点的车间。

    终于,经过最原始的方式,整车研发好了,发动机还没有开发。吉利和一家众所皆知的位于天津的汽车发动机公司达成协议购买发动机。经过一年时间的匹配、高原实验、温度试验后开始组装生产。销量逐渐达到每月几百台的时候,对方突然提出要涨价,而且要求现金交易,还不承担任何售后服务。安聪慧实在难以理解,发动机制造厂居然会拒绝提供售后服务,而且在涨价的前提下。

    安聪慧立即飞到天津和对方协商,谈判进行了整整7天。安聪慧说,那7天的痛苦,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吉利工厂全线停工,几千名工人等着发动机上线,客户的订单预付款已经收上来了,骑虎难下。但无论吉利如何请求和协商,天津方面都拒绝改变方案。安聪慧探究这一违背商业规律的由来,对方给了一句话:上级指示我们这么做。在中国,不管是对汽车行业人士还是对任何一个普通民众来说,大家都会很明智地理解“上级”的深刻含义。安聪慧当然也不例外。

    “这7天使我认识到一个问题:你要做汽车必须要牢牢掌握、控制汽车的核心技术,而且核心技术一定要超越别人。”安聪慧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自主创新都是逼出来的”。

    自此,吉利下定决心开始自主研发。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56B00CCE17787842DD3A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