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令人焦急的市场亟需资金时,主权财富基金就凸显了它非同寻常“引人注意”的特点:在坐拥巨额财富的同时,又可以出手利落的“速战速决”一切商机。金融危机期间,主权财富基金就经常无厘头的,向那些快要濒临崩溃破产的银行注入现金。而现在,它们又拥有了一批新的追随者……
财富“利益”
所谓主权财富基金(简称SWF),通常指在一个准政府机构管理下的巨大资金池,一般来自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并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投资机构进行管理运作。与其他类型的基金不同,SWF并不完全以盈利为驱动,其中混合了众多国家利益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
据德国中央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4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41个主权财富基金,资金规模约3.1万亿美元,是全球对冲基金1.4万亿美元的两倍。从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来看,前十大主权财富基金的总规模占全部主权财富基金的86.4%,财富集中比较明显。
随着危机阴影的慢慢“挥散”,各国主权财富基金又将“蠢蠢欲动”:希腊政府一直在争取海湾国家和利比亚的主权财富基金;一周前它又招见了中国代表团。据悉,科威特,卡特尔和新加坡等国有基金都曾表示,在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时要成为它的基石投资者。此外,主权基金可能直接投资AIG的亚洲保险业务,继续接手保诚集团竞标失败的项目。
政治“黑手”
众所周知,主权财富基金在正式投资后,政治上的因素便随之而来。自从主权财富基金把钱投入银行后,各支基金在经营模式上有所改变。2008年10月,26支主权财富基金在IMF的支持下,达成了一整套统一的会计准则和投资行为,这项决议被称为“圣地亚哥原则”。其中最重要的24个指导方针均指明,各支基金都应秉承同意公开其有关东道国所有信息的准则。在过去一年中,很多基金已经开始陆续公布其年报,并公开它们的资产分配。由此,标志着基金投资领域向机密信息公开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有业内分析师曾评价:对于主权财富基金而言,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圣地亚哥原则”只不过是一项自愿性质的,并不具备任何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效力的文件。多数被公开的内容仍旧是简略的信息,价值意义有待商榷。例如,在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阿布扎比投资局发布的第一份报告中,就没有列明其资产的具体明细。另外,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一桩坐拥近五千亿美元资产的基金,包括俄罗斯和卡塔尔基金,只通过公开渠道公布了其最基本的商业信息,而卡塔尔投资局甚至都并未公布其年报。
当然,也有专业人员发现了其他软化政治介入的手法,那就一定需要各支基金的彼此协作。来自牛津SWF项目调研机构的教授Ashby Monk认为,在各支基金中,其合伙人可以为它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政治庇护。中国投资公司(CIC)的主权基金,最近在美国投资天然气项目的资金部分就有来自韩国和新加坡,它们的参与使得CIC更受到人们的认可。
政治敏感性的不利影响局限于基金可能采取更加被动方式来进行投资。而这对于他们的管理者而言,可能反而更具吸引力,但在其他股东看来则一文不值。
后续
市场就是如此,前仆后继的一个个涌现,而最终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真金”。主权财富基金近年来的兴起,成功救活了众多投资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与国的利益博弈提供了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