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正在进行总装。载人航天被世界各国认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资料图片/中新社
张柏楠
作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心血与梦想。如今被看作“亲人”的天宫一号已然进入轨道,曾与它朝夕相处、经历难舍离别的我国空间站先行者与探路者们此刻在思考什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天宫一号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特点:用最小的试验样本突破关键技术,并获取最大的实验成果,即用最少投入换取最大产出。
“老友”远行 天宫一号的任务是验证空间站的关键技术,为将来建造空间站打基础记者: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一下已经顺利进入轨道的这位“老朋友”?
张柏楠:天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低轨道、长寿命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它的设计寿命是两年,重8.6吨。
记者:设计上有哪些利于航天员居住的特点?
张柏楠:主要分为两个舱。前舱实验舱是全密封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后舱是资源舱,内置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和能源。密封的实验舱内航天员活动空间有15立方米,相比神舟飞船有了很大扩展,更加适合航天员长时间居住。
记者:天宫一号在突破技术难关方面承担了哪些任务?
张柏楠: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首先要配合神舟八号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一旦对接成功,神舟八号停靠关机,转由天宫一号控制两个飞行器飞行,这时又要考验其组合体控制技术。
记者:天宫一号在开启中国未来空间站建设的工程中,承担了哪些任务?
张柏楠:实际上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就是空间实验室的一个雏形,无论是天宫一号,还是后续陆续发射的载人航天器型号,主要任务都是要验证空间站的关键技术,为将来建造空间站打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