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 » 正文

新媒体对负面新闻偏好影响公众道德感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1-02 13:09:55    浏览次数:109    评论:0
导读

【中华商机网】新媒体的勃兴,为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透过这一高速信息传播渠道,能够第一时

    【中华商机网】新媒体的勃兴,为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透过这一高速信息传播渠道,能够第一时间触碰时代的发展脉搏,同时,又凭借其强大的互动性,享有了更多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

    但是,受残酷的市场竞争及外部利益诱惑等因素影响,新媒体在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上存在很大误区,专注负面新闻,热衷渲染炒作,罔顾社会责任,各种低俗、庸俗、媚俗现象粉墨登场,给公众造成不良道德感受和普遍道德焦虑。

    异化的媒体传播功能

    “传染效应”,是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事件中传媒的“功绩”。

    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先后有10余名富士康员工在厂区跳楼自杀,每一次自杀事件发生后,“富士康几连跳”的字样就会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不管是详尽的新闻报道还是只言片语的琐碎消息,都通过这一平台被集束式地大范围传播,各种细节也被无数次地浏览和讨论。于是,某种被称为“传染效应”的状态便发生了:有的员工透过其他人的自杀事件寻找到某种共鸣,被“启发”着走上了相同的道路。短时间内同类事件在同一环境中不断出现,如同被病菌传染一样在特定群体中蔓延。“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事件”的深层原因固然来自于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企业自身的问题,但是,传播异化带来的“传染效应”也不可忽视。

    再如,2010年四、五月期间,福建、广西、广东、江苏、山东、陕西等地连续发生6起校园惨案,案情十分雷同,均为一人手持利器闯入校园行凶,目标都指向毫无自卫能力的幼童。事件令举国震惊,人们在反思的同时,也对媒体进行铺天盖地式的报道提出了异议。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一个地方的新闻都有可能瞬间成为全国性的话题,并且,对事件细节的逼真描述和深入挖掘,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引发“示范效应”和“传染效应”,使部分心理扭曲者或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群去效仿,铤而走险。

    上述两个恶性事件都暴露出传播功能被异化后产生的负面效应。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21世纪,新媒体日渐普及,其自身具有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不断强化,因而形成了巨大的传播优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社会人都已经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恶性事件或者负面新闻都以极快的速度在极大的范围里被广泛传播,传播过程中更会屡屡出现张冠李戴、添油加醋乃至与事实相违的变异,从而加剧了公众的道德焦虑和道德愤慨,甚至产生错误的判断,因个体失德事件而质疑整体的道德状态。

    迎合传播的“审丑”心态

    用手机登录新浪网新闻频道社会新闻一栏,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令人愤愤不平的丑陋现象。诸如“男子见义勇为赔光奖金还倒贴4万”、“医院因产妇欠费藏匿婴儿”、“丈夫用锤砸死出轨妻”、“肇事司机异地掩埋受害者”等等,此类新闻往往能够获得高点击率,引起阅读者的热烈讨论。翻看各大门户网站或者手机新闻平台,情况大同小异,或者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互联网新闻的常态表现。

    再来回顾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网络红人们,如芙蓉姐姐、凤姐等,她们的共同点是无一例外不因炫丑而得以走红,其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无限放大,以恶俗的低级娱乐性迎合了一般网民审丑、刺激、臆想以及看客的心理。

    跳转到:

 
关键词: 新媒体 传媒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6614575E307271B08598C.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