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拨,最近两年崛起的新势力的代言人。开心网程炳皓,1972年生,在新浪工作10年;优酷古永锵,1966年生,在搜狐工作7年;京东商城刘强东,1973年生,做了N年的IT销售;拉卡啦孙陶然,1969年生,曾参与创办恒基伟业,后投资蓝色光标,现任拉卡啦公司董事长兼总裁;3G门户邓裕强,1976年生,北大毕业后工作4年;UCWeb的梁捷和何小鹏,1976年生,创业前在公司打工5年。换句话说,最近三五年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3G无线、视频分享几个主流领域异军突起的人当中,也都基本逃不出1964~1979年这一大致的时间段。80后在这一拨的新兴潮流里,基本失语。
对李想发问:你为什么没有在放弃泡泡网后,切入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或者视频分享、3G无线这四类占位更优的互联网市场?而实际上,早在2007年李想就注意到了PPG,他常对左右人说:这个东西很有潜力。
李想的回答是:“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我们并不擅长这些新的领域。坦白讲,跨度太大的事我们一定做不了,比如纯技术类。我们的技术人员都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我们本身是一个产品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的公司。比如开心网要做那么多动态页面和管理几千台服务器,这事我们没法做。再比如电子商务,涉及复杂的实体货物的存储和物流,我们也没法做。”
归根结底,在这些新领域井喷的前夜,李想们并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能和资源,而那些比他们更年长、在主流互联网公司或者某垂直行业里磨砺多年的“老人”,则准备好了。于是李想做出了一个探索与稳妥并重的选择:还是做垂直行业的资讯和服务,这是他所熟悉的;但选择一个新的垂直行业——汽车,这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有机会做成第一,并且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规则制定者。
所以,这是一个极为现实并且理性的选择和结局。李想对畅销书《异类》里的一个事实和一个结论印象深刻:那些至今仍然掌握IT产品命脉的人都是1955年前后出生的人,因为正好他们在20岁这个黄金年龄赶上了1975年所发生的PC产业的萌芽。比如盖茨和乔布斯,都是1955年出生。而无论1965年出生的美国人里有没有更聪明更热情的盖茨和乔布斯二号,他们已经不可能冲破老一代10年建立的门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