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今年九月初,海外专业财经媒体 Bloomberg(彭博社)公布一份分析结果,认为在主流 DSLR 品牌过去两年忽略无反光镜机型的崛起,让索尼、松下、奥林巴斯,甚至三星等品牌的无反光镜轻形单反逐渐获得消费者关注。
当时本站曾经做过一篇标题为《彭博社:无反光镜新机崛起,佳能、尼康单反市占率亮警讯》的报导,引起网友们非常热烈的讨论。此外相当有趣的是,许多网友也透过投票表达意见。该报导附加的投票活动当中,共获得总共 751 张总票数,至 2011 年 10 月 7 号 18:00 为止获得的结果如下(以下为台湾地区网友的投票结果):

DSLR 仍为大热,但无反光镜机型比例超乎预期
倘若我们试着归纳这些数字,似乎可以获得一些值得参考的资讯。首先来计算 751 位投票者当中,所拥有的机型类型,会发现比例相当高,达到接近半数的 47.9%。而无反光镜机型的比例 29.3% 成为第二,占了总比例的将近三成。至于使用 DC 的用户约 22.8%,也算是相当多。


▲ 目前大多数摄影爱好者仍使用历史悠久、技术较成熟的反光镜架构单反相机。
超过六成使用者的下一台相机:无反光镜机型
而在下一台希望选购的机型方面,无反光镜机型则获得相当明显的优势,有 61.1% 的投票网友倾向选择较轻巧的无反光镜机型,不过也有 37.7% 网友对专业性质较高的 DSLR 表达死忠。而打算留在随身机的群体比例只有 1.2%。

以这样的比例来看,似乎也印证了彭博社提到的现象。虽然目前手上持有 DSLR 的玩家相当多,但因为无反光镜机型更轻巧,而且画质也已经达到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的认同标准,因此 DSLR 品牌可能真的需要思考如何凸显反光镜架构的独特优势,否则最迟五年后就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 体型缩小、画质达到大众需求的无反光镜机型,已逐渐获得市场认同。
目前无反光镜机型有待解决的问题
以现今的科技来说,省略反光镜来减轻机身体型的 mirrorless(可换镜头数码相机)机型仍有一些不易克服的问题,在笔者的观点里,这些缺点包括:
● 耗电量:由于无反光镜机型和 DC 一样透过感光元件获得的影像来取景,因此只要在开机状态,感光元件就处于不断通电的状态,比起使用光学取景器、只有曝光时启动感光元件的 DSLR 还要耗电许多。
● 快门延迟:由于无反光镜机型透过感光元件取景,因此在使用者按下快门之后,相机必须先关闭快门帘,再打开快门帘进行曝光,再关闭快门帘防止溢光,再打开快门帘回到 Live View 模式,比 DSLR 多出一些步骤,因此较可能发生拍出照片和按下快门瞬间看起来有时间差的状况(尤其拍摄动态物体时)。不过这个现象将在未来几年内随着纯电子快门技术的问世而彻底解决,届时无反光镜机型的快门延迟表现将比 DSLR 更好,连拍速度也将随之获得巨大提升。
● 镜头价格过高:无论在任何产业,市场流通普及量越高的产品,往往价格就越合理。无反光镜机型由于两年前才开始逐渐普及,市场规模仍无法和 DSLR 比较,因此为了因应较高的研发、制造成本,无反光镜系统的镜头也因此比历史悠久品牌的反光镜系统还高出许多。(毕竟许多研发成本说不定早在底片时代就已经回本)
未来 DSLR 的产品定位
先分享一个有趣的比喻。2010 年 Apple 发布第一代 iPad 之后,Steve Jobs 曾经表示他认为平板电脑将成为行动运算的主流商品,但 PC 和笔电不会因此消失,就像轿车的普及并没有让卡车消失一样。大众需求和专业需求划分为两个市场,多数人选择便利性的同时,体型较大但能符合工作需求仍将有特定用户群需要。
或许再过几年无反光镜机型和数码单反,也会成为类似状况,一般用户群当然偏好轻巧、画质可以接受的无反光镜相机,至于注重省电、效能以及机身耐候能力的专业工作者则会继续支持 DSLR。因此对于目前在 DSLR 系统深厚耕耘的品牌(例如佳能、尼康)来说,最好的策略或许并非追随潮流跳进红海里厮杀,而是试着将 DSLR 的省电、效能、机身可靠性和画质发挥到极致,来稳固影像工作者的继续支持。

▲ 注重耐用机身、效能、低耗电的 DSLR,预计仍将成为专业工作者的首要选择。
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