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认为,从性质上看,3.3%的物价涨幅是温和的通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拉动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尽管温和,但对于一些中低收入者来说,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中央、地方政府更多关心受此影响的中低收入者,可以作出补贴等相应政策调整。
就下一阶段影响因素来看,极端天气、自然因素等还会推动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拉动物价上涨。不过,随着PPI环比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石油都在下降,这将减少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因素。同时,从前7个月的经济运行来看,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新增贷款增幅并没加快,这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上涨需求。
各方解读CPI
CPI或在三季度迎来拐点
虽然未来物价仍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通胀压力趋于缓解,三季度CPI或将迎来趋势性拐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虽然7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但去年同期低基数导致的翘尾因素仍然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3.3%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占2.1%,而新涨价因素只占到1.2%。
“单个月份突破3%并不会影响全年调控目标。”他说,“短期内CPI还可能会出现小幅的波动,但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来看,更应该注意PPI的快速下行。”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建伟认为,我国实体经济需求放缓下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将抑制物价继续上行。在我国CPI商品构成中,制造业产品约占44%,因此,制造业产品价格对CPI影响举足轻重。在实体经济需求减缓,大量闲置产能和产成品库存积压的情况下,供应量大量增加的家具、服装、家电、汽车、电脑等制造业产成品价格的稳中趋降,将抑制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