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评论 » 正文

马光远:呜呜祖啦凸显中国制造衰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2 12:14:47    浏览次数:67    评论:0
导读

相对于90年代,“中国制造”的整体比较竞争优势是下降,而不是提高了。中国足

相对于90年代,“中国制造”的整体比较竞争优势是下降,而不是提高了。

中国足球队继续缺席南非世界杯,但中国元素却无处不在:从比赛用球到球衣、球网、呜呜祖啦、球哨、球鞋、球袜,乃至于球迷的假发,无一不来自中国。用阿达迪斯生产负责人马科夫斯基的话说,通过中国制造的比赛用球“普天同庆”,“中国将参加每场比赛。”

然而,“中国制造”大规模渗透,引发了更多国人的反思和忧虑。出现在世界杯上的这些“中国元素”,与其说是中国制造的代表,不如说是反思的镜子:

一是利润被压薄至极限。以大放异彩的“呜呜祖啦”为例,款式各异的“呜呜祖啦”出厂价一般是在0.6元~2.5元,而在南非可以卖到20兰特(约合17.7元人民币)~60兰特(约合53.1元人民币)不等,中国加工企业获取的利润不到5%,如果再考虑到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呜呜祖啦”是名副其实的赔本赚吆喝。

二是哈尔滨啤酒和英利集团作为首次成为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中国企业,其营销思路却饱受质疑。一些人认为,哈尔滨啤酒的市场纯粹在中国,却拿不菲的资金到南非去做广告,让人莫名其妙,而英利集团——这个连中国人都很陌生的从事新能源的企业,在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却拿出5亿多元的资金砸向世界杯,更是让人觉得打了水漂。

第三,至于南非街头由中国厂商提供的转播赛事的大屏幕和体育场用的格力空调,更是被指为“出场”而代价不菲。微薄的利润,莫名的营销,即使真的“参加了每一场比赛”,就能为此而弹冠相庆吗?的确,相对于虚妄的狂欢,这种反思和冷静的价值更弥足珍惜。

不过,如果将30年前,甚至20年前的“中国制造”做参照系,还是应该承认,“中国制造”来到南非,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相对于那些根本没资格参与的,还是应该感到欣慰。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不对此进行制度层面的检讨:

首先,相对于中国开放的历史,世界杯的历史当然要悠久,世界杯上看到的国外品牌如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浸淫多年,为占据这个市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国外品牌比较,我们的竞争力差距是全方位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弥补的,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评估。

其次,在代工产业链上,代工企业最少也应该分享10%~30%的利润,其余10%~15%为贸易中介佣金,50%~60%为零售商利润。然而,中国代工企业的利润已压低至侮辱性的“5%”,却仍然成为世界工厂,原因何在?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比较优势的话,除了人力成本的优势之外,恐怕还有“低法治”、“低环境”、“低人权”等制度禀赋因素的存在,否则,即使中国人力成本再低,如此低廉的利润,连弥补生产球迷假发和喇叭的环境污染的成本都不够。 再次,即使如此微薄的利润,在目前席卷全国的“投机”和浮躁的思潮中,在下届世界杯中都很有可能失去。在资产泡沫的诱惑下,资源和政策完全倒向了房地产和投机,从事实业的人会越来越少,投入研发的资源会日渐枯竭,中国制造业在人才、技术、资源和政策上的投入递减,最终将导致竞争力衰竭。

可以说,相对于90年代,“中国制造”的整体比较竞争优势是下降,而不是提高了。欧美都曾经经历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粗放模式,但最终成为经济强国,靠的是技术和创新的进步,靠的是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中国制造”在南非世界杯上如蝗虫一样到处喧嚣,折射的恰恰是经济发展的平面化,缺乏现成精细的财富创造模式,没有现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呜呜祖啦”被视为世界杯上的最强音,但那是最强的“噪音”,代表一个国家经济脸面的,则是悦耳的主旋律。如果思潮依旧,也许本届世界杯上的噪音,也会成为“中国制造”的绝唱。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7448B18F18183FC23174A.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