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受宠与否是在难定,难维持。鞋企李宁仅仅改了一个宣传口号,就被消费者所抛弃。要考察备受人们宠爱的企业如何失宠,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即现在备受人们宠爱的企业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人们常常把企业视为恶人。

李宁新海报
盖洛普(gallup)最近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有81%的受访者信任护士,但只有15%的受访者信任企业高管。
人们对企业的不信任感早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就存在了。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的brentspar事件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当时壳牌屈服于公众的责骂和消费者的抵制,拆解了其brentspar储油平台,而不是将其沉入海中。壳牌的技术研究显示,从环境角度看,深海沉没是更好的选择,但鼓吹更简单解决方式的活动人士并不理会这一点。
企业的选择是复杂的,而活动人士和媒体的反应往往是粗线条的。正如迪尔迈耶教授所言,每个故事都要有英雄、恶人和受害者。他补充说:“企业一般不太可能被选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爱尔兰瑞安航空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奥莱利没想逃避指责,而是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舞台上的恶人,制定了可能引起公众嘲笑的政策―向乘客收取卫生间使用费。他还说,他理想中的顾客是一个“有脉搏、有信用卡”的人。这些做法有助于人们关注于瑞安航空的核心特点:票价比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航空公司便宜。只要顾客继续关注这一点,瑞安航空就能从容应对各种抱怨。
相比之下,李察?布莱信爵士(sirrichardbranson)的维珍集团(virgin)成功地把自己描绘为勇敢挑战强势利益集团的新贵。
苹果和谷歌等也一直把自己描绘为既得利益的挑战者,但随着它们一步步发展壮大,它们将很难保持这一形象。谷歌因侵犯隐私而受到批评,苹果也因供货商的工作环境而受到指责。
没有哪位首席执行官拥有李察爵士那种小飞侠(peterpan)般的可爱劲儿。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受到公众宠爱是困难的。那些受到宠爱的企业要小心经营,以免失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