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评论 » 正文

上半年偏紧下半年可能偏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1 12:36:45    浏览次数:45    评论:0
导读

面对外部市场的低迷、国内逐渐抬头的通胀以及屡调不下的资产泡沫———货

面对外部市场的低迷、国内逐渐抬头的通胀以及屡调不下的资产泡沫———货币政策是紧还是松?利率工具用还是不用?金融政策又一次面临转向的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信贷政策变动跟市场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2010年总体上比较适度宽松的基础上,很可能上半年会偏紧一点,下半年会偏松一点。

信贷趋紧?

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明康在4月20日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显现,但宏观经济运行仍面临严峻挑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控制好全年信贷增量,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

对于住房贷款也具体指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精神,实行动态、差别化管理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

而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因为额度受限,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在3、4月间都停过一段时间,最近才恢复贷款业务,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额度在一段时间内用尽,或者违规放款,都会被监管部门叫停贷款。”据介绍,上海农商行因为额度较紧,目前贷款审批需要排队一个月。招商银行则要更久,从递交申请到放款要等上近两个月。

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银行信贷经理坦称,信贷额度进一步趋紧,银行在审批贷款时对贷款利率的追逐更加激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和去年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已开始收紧。经济运行有了明显的恢复,增长态势趋于稳定。趋紧的货币政策没必要退出,但是否要进一步收紧,还需谨慎。若继续加大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可能对下半年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我们需再观察,在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
 
关注流动性

今年来,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实行额度限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而央行则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大力度回笼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目前来看这些措施对于限制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效果显著,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增幅也从高位回落。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在5月份的减弱可能使得外汇占款增加放缓,银行资金流入减少。

有研究机构测算,在三次上缴存款准备金后,我国商业银行超储率持续降低,目前已经低于1.5%,而国有大行甚至可能已低于1%。

不过,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目前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上的资金运作呈现出明显的“追长弃短”现象。虽然银行无钱可借,但3年期央票、国债等仍受到火热追捧。因此,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资金面的趋紧只是银行将资金从货币市场抽出,转而投资于中长期债券市场的结果,是市场结构性失衡的表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指出,效果最好、决策当局最容易做的就是对流动性的直接控制,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对于流动性的控制取决于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现在的方向很清楚,但如果有些官员认为经济下滑的风险很大,就不可能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
 
把握退出节奏

 去年的天量流动性和巨大的投资计划,对2009年GDP保8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仍然是8%。去年的时候,是保8很困难。今年保8应该是没有问题,这样将会给政府留下足够的政策空间,用于促产业结构升级和挤压资产泡沫等两大方面。

最近,央行和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关注,实质上即控制了流动性和信贷的发放,又控制了地方政府的支出。也是一种变相的、强有力的退出措施。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中国应该非常主动地实行有步骤的、坚定的退出政策,让这个经济回到一个可靠的增长的基础上来﹔最重要的是在供给一侧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退出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平稳增长、就业等民生有保障、社会矛盾不激化。但是现在外部环境存在激增的公共债务、货币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外需存在不确定因素。内部的话,退出后,房地产行业是否会拖累经济、投资计划的连续性、市场力量能否及时补上等很难把握选择。

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也公开表示,中国政府考虑退出实施的刺激政策的前提,是决策层需要看到确切的迹象或统计数据,显示复苏态势良好。即确定经济不会出现W形二次探底。这也反映了同样的思路。

政府在方式上倾向于和缓的调整,尽量避免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让市场担心政策变化。因而央行现在宁愿零敲碎打,也不愿意用加息手段,主要是担心影响经济,也担心打击市场的预期。同时,这也可以被理解为利好:即央行判断经济复苏向好已确立的强烈信号。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81D2034E103053A650D0B.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