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来,货物被掉包和被损坏事件在邮政物流企业里也并非新闻。
2006年,一位广东汕头的老板在西宁购买的5公斤虫草通过EMS寄回老家时,就被掉包成了5公斤大米。近年来,此类有据可查的投诉不胜枚举。根据“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统计,在今年上半年快递行业投诉量前十排名的企业中,EMS居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掉包和丢货投诉虽多,EMS却多采取“安内攘外”的做法。邮政内部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在查出问题后,对犯事者通常只是罚款调岗了事,以顾全大局,防止家丑外扬;就算被抓到了,员工在经济上也不会有太大负担,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违法成本。
更重要的原因是,EMS近年来过量使用劳务工,弱化了对投递网络的管控能力。多份数据显示,EMS的一线劳动工人,80%属于劳务派遣工。
一位邮政内部员工告诉记者,与正式工相比,劳务工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都要少一半,工作压力大,待遇低,使得部分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宿感,也埋下了铤而走险、中饱私囊的野心。
“多种用工形式在保证邮政投递网的正常运作、压缩企业成本开支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存在管理不规范、投递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等竞争激烈的地区,劳务工和委代办人员过多使得邮政对末端投递环节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国家邮政局软科学研究院的黄莺直言,“这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她建议,邮政应尽快实现真正的全员合同制,取消正式工和劳务工的“身份差别”,以工作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从而激活投递队伍,保证同工同酬,规范使用劳务工。
□南方日报记者冯善书统筹姜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