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仔细观察,记者感觉这6块窗花还缺少了什么,其中以牡丹、石榴花为主题装饰的4块窗花,都内含一块山石为基础图案;而荷花为主题的2块则以水为基础图案。按照古代审美追求的对称和谐,似乎还少了2块同样以水为基础图案的窗花。聊到这里,丁敢坦言他也觉得应该是少了2块,还曾经托朋友联络过原本的主人,可惜都找不到,算是留下了一个“念想”。
修理老木雕有讲究
从清代晚期到现在,从国内到海外再回到国内,这几块窗花为何历经岁月沧桑和多地流转还能如此抢眼亮丽?原来,丁敢请专人大修过,上面的贴金也是新贴上去的。说起这次大修,丁敢说亲眼见识了岭南木雕的工艺技术,大呼过瘾。
“喜欢收藏古董艺术品的藏友,都会对古董背后蕴含的工艺技术有强烈的向往。如果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些工艺,真是要用过瘾来形容了。”丁敢说,这几块窗花修理、贴金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期间他几次亲自去查看。既然是岭南木雕的精品,修理方面自然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丁敢介绍,在广州荔湾区的老城区及潮州等地,如今还有几代从事木雕技艺的世家,传承了传统木雕技术。这几块窗花挂屏刚从国外拿回来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是松动,其中还有小部位需要替换。修复的时候,小的缝隙就黏合,大的缝隙就填入同年代、同质地的木料。
岭南木雕的特点,在于通雕和半立体通雕、满屏雕和多层次雕刻相结合。许多老师傅都是雕一层再设计一层,将木料镂空、雕通透的通雕,再上漆贴金,就成了外型雅致又富态逼人的金漆木雕。丁敢多次走访广州、潮汕一带的民间藏家,发现了不少岭南木雕的窗花挂屏、隔扇等作品。据民间人士介绍,岭南的传统建筑由于地域和气候的特点,民居内部讲究通风隔热,故面向天井内院的厅堂房间大多采用大面积的门窗。各地结合当地的工艺特色,在格扇、槛窗、内院天井的墙面上做出精致的木雕装饰。房前檐廊是出入要道,更是木雕装饰的重点部位,檐廊梁架大多采用精致华丽的木雕,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
丁敢说,古代人追求环境与建筑的和谐,比如说这套分别以山石和水为基础图案的窗花挂屏,主人会根据居住地点附近的山峰、河流位置来决定摆放的方位。在丁敢看来,除了欣赏工艺性、艺术性之外,研究传统的民俗文化也是收藏木雕的一大乐趣。
高超的贴金工艺
岭南传统建筑装饰木雕形式多样,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都有运用,其中大多是浮雕。有不少镂空的深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因材施艺,加强深度空间感,构成丰满的多层次的艺术画面。除了木雕工艺外,高超的贴金工艺也是岭南木雕的亮点之一。
丁敢介绍,是否贴金要根据主人的财力来决定,可以定做时就要求贴金,也可以等“发达”之后再贴金。丁敢在买回这套窗花时,上面的贴金已经所剩无几。没见过贴金工艺的人很难想象,一块块的金子是怎么弄到木头表面的。记者仔细观察,也看不出其中有“贴”的迹象,几乎就是纹丝合缝地包裹在木雕图案的表面。丁敢说,如果见过寺庙里给佛像贴金身,就知道贴金是怎么一回事了:薄薄的一张金箔纸,一面是纸,一面是金箔,手捏着纸的一面往佛像上按一按,揭掉纸,金箔就留在了佛像上。木雕的贴金工艺也与这个差不多,黄金的质地柔软,用特殊的工艺加工成金箔之后,一层层贴在木雕上,这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用特殊的工具才能完成。丁敢透露,为了让这6块窗花再放异彩,他总共用了150多克黄金。
花几万元贴金,可以看出丁敢对木雕的喜爱。丁敢说,郭沫若先生曾经赋诗赞美岭南的传统建筑中的装饰木雕艺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如今不少人还喜欢用老的窗花、木雕来做家庭装饰,在现代风格中加入传统中国文化的元素。目前,由于老木雕有众多“粉丝”,价格也逐年增高。丁敢说,自己也不总是“大手笔”收入藏品,有时候还会动脑动手自己制作。比如用一些家具的残件,加上框和底座,就能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有一次丁敢出差外地,在一家老家具修理厂,见到一堆的残件,其中有两块太师椅靠背的卡子花比较完整,他便以低价买下,顺手又买了几根椅子腿,请木匠师傅将椅子腿加工成一个长方形的框,里面镶入卡子花,就成了一对漂亮的岭南木雕挂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