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艺术品市场已成投机者的新战场
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又一个的天价背后,是资本的炒作 大量投机资本正涌向艺术品收藏领域。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资本投机者们的新战场,他们使市场短暂地火爆,但在背后潜藏着新的危机,甚至最终会毁掉这个市场。他们担心,几年前在当代艺术品领域生发的泡沫,正在向传统书画和古玩领域弥漫。
“在拍黄庭坚的《砥柱铭》卷时,从1亿元到2亿元,只用了3分多钟,好像钱已不是钱,只是数字。”我省收藏家、聚艺斋画廊老板单明宇亲眼见证了春拍的火热。他说,最后几轮竞价均以1000万元为单位往上加,“我都有点被吓住了。”
事实上,今年整个艺术品市场都呈现水涨船高之势。除古代书画外,去年几百万元就可以拍得的宫廷器物、近代书画作品等,今年的价格都在千万元以上。不少创出高价的拍品都曾在之前的拍场上出现,转手间隔甚至只有半年或几个月,每次转手身价都有数成飙升。正是这样的走势,让很多圈外人开始对收藏蠢蠢欲动。”本地一拍卖公司经理分析,艺术品市场表现出的强劲势头,跟各路资本大量涌入不无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热钱。股票市场飘忽不定、楼市的政策压力,使大量资金涌进艺术品市场。与此同时,大批私人民间博物馆、高端艺术俱乐部的开设让艺术品需求量陡然增加;另外,越来越多的银行把目光渐渐投向艺术品市场。
在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看来,“今年的确是有一部分热钱涌入到了艺术品投资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甘学军认为,今年拍卖市场的泡沫是存在的。
观点2:“亿元时代”到来是一种必然
“中国收藏的 亿元时代 是真实的,并非泡沫;而且它的来临是必然的。”中国嘉德拍卖公司董事副总裁寇勤评析中国收藏走势,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正面回应“泡沫论”。
寇勤亲历和见证了中国书画作品拍卖价格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百万元时代”,到上世纪90年代末跨上“千万元台阶”,再到2009年冲破“亿元大关” 的历程,“这是一块一块砖垒起来的,是有基础的”。他回顾国际收藏大格局的变迁:全球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二战以前在伦敦,二战以后在纽约,1980年随着亚洲“四小龙”崛起,重心逐步东移,而今,中国已是位列世界第三的艺术品交易中心 中国收藏“亿元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
在寇勤看来,长期的和平环境,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聚集的能量,高端收藏群体的出现和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的形成,构成了“亿元时代”来临的首要条件。“中国艺术品市场到达爆发期,不足为奇。”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藏宝于民”政策,《文物保护法》和《拍卖法》的修订和确立,更使盛世收藏有了法制保证 曾经因为种种限制而被压抑的个人审美需求和投资需求得到释放,这两大需求汇合,推动收藏潮一浪高过一浪。



